知乎上有个很有趣的问题,网友周南问道:“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老杜,而李白没有被称为‘老李?”网友小刀这样回答:“因为杜甫未曾年轻,而李白从未老去。”我想,杜甫未曾年轻,一定是因为,他总睡不好。
在杜甫流传下来的1450多首诗中,许多诗作都写于夜里,尤其抒怀之作。这些诗让人念着念着,眼前就会浮现出漫长的星光,沉沉的夜色。
他在朝中为官的不眠之夜,是因为想着第二天的职责而睡不着——“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他整夜竖起耳朵等钥匙在锁孔中转动开启宫门的声音,一阵风声在他脑中触发的是上朝马队铃声的音浪,这份小心翼翼的郑重,就像一大早要担任升旗仪式护旗手而睡不着的孩子一般。杜甫对国家的爱,是极厚重的,由儒家正统而来,可我总觉得那爱又是简单纯粹,如一片赤子童心。
他思念亲人的不眠之夜,愈见得一颗仁心。杜甫被叛軍所执拘于长安时,自己已身陷囹圄、性命不保,却还在因心疼妻子的孤单、孩子的未谙世事而彻夜难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公元758年至768年,杜甫在46岁到56岁的10年间,在今四川、重庆一带漂泊。其间,杜甫患上疟疾、头风、耳聋、风痹、眼疾等多种疾病,贫病交加。他最多的不眠之夜发生在这10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他整夜整夜地眺望长安,“步蟾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他整夜整夜地听战争的鼓角声,“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他整夜整夜地在船上漂泊,“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一夜又一夜,他看着月亮从一端升起,从另一端落下去。月亮升得高时,照在高处的藤萝上,映在石上的便是藤萝影,后来夜色渐沉,月亮落下去了,石上影子,变为了低一些的芦荻花。一夜又一夜,石上的影子由藤萝影变成了芦荻花。“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是他彻夜不眠的见证。
读书时,你可能会觉得那白纸黑字冷冰冰的,很遥远。只有将杜甫诗集一遍遍挑灯细看后,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实打实的忧患和深挚,以及心里沉甸甸的爱、仁慈、悲悯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就是这样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我们诵读着杜甫的诗,这些对国家的深沉的爱、对身边人设身处地的疼惜,也渐渐融入我们的身体。于是杜甫那仁慈的心、博大的胸襟,便能一代又一代地延续。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