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和同事们一起去逛花市,在路上大家就養植物和养宠物的问题讨论起来。一位同事说,要让孩子从小养植物而不要养宠物,养宠物给孩子提供的是即时满足,因为宠物给孩子的所有反馈都是即时的;而养植物需要按时浇水、施肥,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耐性,看着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让孩子学会延时等待。
如果把这个道理套在我身上,却一点儿也不适用,我的成长经历恰恰是反面例证。
上学时因为父母工作忙,我经常住在爷爷家。爷爷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情趣的知识分子,写得一手好字,养了满院好花。在他看来,练字、养花这两件事情最能怡情养性,于是就成为他退休后的两大爱好,并且贯穿到他对我们这些孙辈的启蒙教育中。
爷爷家住在一楼,有一个几十平方米的院子。他把从院子门口直通客厅的道路改造成了用鹅卵石铺就的曲折小道,并用小篆写了“曲径通幽”四个大字贴在院落的墙壁上。爷爷在院子里栽种了好几种果树和几十种花草,给每种植物建立了“成长档案”,教我观察植物的生长节奏、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我自幼跟爷爷熟背“二十四节气歌”,并学会了根据节气的微妙更替,去感受植物跳动的脉搏:“一月水仙清水养,二月杏花伸出墙,三月桃花红艳艳,四月杜鹃满山冈……”
然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偏偏最缺乏的就是耐性。这一点在我上大学时对专业的选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学入学时,我被调剂到历史学专业,尽管这是一个很不被看好的冷门专业,但我所在的班属于国家重点学科培养基地,采取末位淘汰制,每学年淘汰最后两名,凡是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基本可以保研甚至读博。虽然我每次考试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大二下学期时,我还是借着一次考试选拔的机会,转到了当时就业率高的热门专业——网络新闻专业,然后等硕士一毕业,就迫不及待地投身于如火如荼的媒体工作。
工作后我才发现,当年没有坚持读下来的历史学,恰恰是我最欠缺的,也是我最感兴趣的,只不过当时在那个喜欢热闹的年纪,坐不住冷板凳便轻易放弃。
这让我想起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中的小男孩维特。维特是一个钢琴神童,从小就被母亲逼着日复一日地练琴,为此他十分苦恼。虽然他擅长弹琴,但他并不喜欢,只想做一个平凡的孩子。于是,他借用一次“意外”坠楼,装作智力受损,并顺利骗过了所有的人,卸下了天才的光环,变成了平常的孩子。在做回普通人的过程中,维特却惊喜地发现,自己真的被音乐本身的魅力吸引,深深地爱上了钢琴。
或许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所以,没有必要纠结于养植物还是养宠物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有好处,毕竟,我们不能刻意成长,它是自然发生的,就像一朵花的盛开或者一颗种子的萌芽,必须有合适的条件。正如本期《园丁与木匠》一文中所说:“如果你是一个园丁,你就知道,你可能在花园里忙了一整天,累得汗流浃背,但那些花花草草没有一个地方是按照你原来的心意长出来的。”
爷爷二十几年前在家门口种银杏树时告诉我,因为银杏树生长较慢,“公种而孙得食”,所以又名“公孙树”。大概那时,他就希望我能像银杏树一样,默默成长、静待收获吧。只不过我长着长着,终究还是偏离了他的心意,没有学会延时等待。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