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华东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陈默,最近讲了几个值得我们琢磨的故事。
陈教授讲的第一个故事是一个高中生告诉他的。说学校请了一位老军人,来教育孩子们忆苦思甜。老军人说:“我们在战争年代生活如此艰苦,而你们这些‘熊孩子,现在满脑子的资产阶级思想,天天想着穿名牌,真是太不像话了!”
于是那个“熊孩子”高中生怯生生地问道:“老爷爷,你们当年把自己搞那么艰苦,是为了什么啊?”
唉,你看看这个“熊孩子”,说的是什么话啊……陈教授讲这件事儿,意思是说,如今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新一代的年轻人,跟以前不一样了。
2
陈教授说:“孩子们变得不一样,始发于1993年。”
那一年,中国取消了粮票,从此不缺吃穿了。
在那以后出生的孩子,就好比老鼠掉进了米缸里,但孩子们的心理压力大得无以复加。
为啥不缺吃、不缺穿,孩子们的心理压力反倒很大呢?
孩子们的空闲时间多了,开始思考人生。但他们正处在蠢懵的节骨眼上,不思考还好,一思考就犯糊涂了。
正糊涂着,家长们迅速赶来添乱,把自己当年没实现的愿望,“咣当”一下,全砸在孩子身上了。
陈教授说,好多高中生心理压力非常大,整天忧心忡忡地板着一张脸,疯了一样不停地玩手机。见到这些“熊孩子”,陈教授只说了一句话,就让他们潸然泪下。
陈教授说:“孩子,你可能考不上你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你对不起你的家长,因为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
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好孩子太多,好学校太少。凭什么你家的孩子能念最好的大学?这艰难的处境,把孩子们逼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
3
陈教授说,现在的孩子就像是老鼠,被关进了第三只笼子。
他在这里说的是一个实验。把老鼠关进第一只笼子,笼子里有一只小踏板,老鼠一踩,就会有食物出来,老鼠大喜,就会狂踩不止。
再把老鼠放进第二只笼子,里面也有一只小踏板,老鼠一踩,就会被电到,老鼠被电怕了,从此再也不敢碰踏板。
再把老鼠放進第三只笼子,里边还有一只踏板,踩一下,有可能会掉下来食物,但也有可能会遭到电击。
想一想,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会怎么样?
感觉一定是快要疯了!
陈教授说:“现在的家长视孩子为珍宝,不停地给予和灌输,希望孩子优秀再优秀,却不肯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这就给了孩子巨大的压力,孩子真的吃不消。”
4
面对过高的期望、巨大的压力,吃不消的孩子们会怎么样呢?
陈教授说:“因此,孩子们的现实感非常弱。”
什么叫现实感非常弱呢?
陈教授举了一个例子,说俩孩子一起玩电子游戏,越玩越友好,玩到激情四射时,俩孩子决定在线下见面。见了面,俩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看看手机……居然找不到一句话说,最后两个人大眼瞪小眼,不约而同地说:“我们还是上网聊吧。”
孩子们在虚拟空间里,有超强的现实感;而在现实世界却格格不入,有一种超强的虚拟感。
5
现实中,我也经常遇到一些家长,跟我描述孩子的种种问题,向我寻求解决办法。
有时候,我会给家长们讲这个故事:
两名中学男老师,各自带着自己班的学生去郊外踏青,亲近大自然。
在郊外的小河边,男生们挽起裤腿,蜂拥跳进小河,扑进水里摸泥鳅。
女生们已经发育成熟,一个个挺着胸脯,无意识地在两名男老师面前走来走去。
其中一名男老师看了,感慨地说:“哎呀,你看看,现在的男生,福利真好。咱们上学时,女生发育得可没这么好。”
另一名男老师笑道:“错!我们上学的时候女生发育得也挺好。只不过当时你正趴在河里摸泥鳅呢。”
讲这个故事,意思是说,孩子们的心理成熟是有周期、有规律可循的。
而有些家长会忘掉自己的成长历程。如果家长能够记得这些,就会知道青春期的孩子面临着多么大的心理危机,而繁重的学业和迷茫的未来,又让孩子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惊心动魄、险死生还的。
如果家长忘记了这些,那就意味着背叛,就意味着他们丧失了引导孩子、教育孩子的能力。
6
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如何来引导孩子呢?
首先,一定要让他们明白,人的心理世界比现实世界更危险、更混乱,充满了可怕的不测之险。
现实世界有强制性的规则在约束人们的行为。好比机动车乖乖地在公路上行驶,不可以突然离开公路,冲进别人家里肆意碾压。
但在我们的心理世界,没有这些规矩。
许多可怕的东西,会突然闯入你的内心,在你心里横冲直撞,把你的心弄到支离破碎、一片狼藉。
这里说的是孩子们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时所产生的退缩意识。
人生好比一场足球赛,每个人都在奔跑。但是有些孩子不懂规则,不明方法要领,拼命跑了几圈,再被裁判吹个黑哨什么的,就会感到很绝望、很悲愤,抑郁之情无以纾解,就有可能气愤离场—不玩了。
从此,任家长耳提面命,任老师苦口婆心,我自岿然不动。我不想要什么伟大的目标,不想要什么激情的人生,我就想随大流、混日子,混得下去就混,混不下去你能拿我怎么办啊?
一旦生出颓废之心,教育就开始走向它的反面。
7
每个人的成长都面临着四大陷阱:少年颓废、青年消沉、中年抑郁与老年时的意志崩溃。
人生犹如一辆驶往幸福家园的脚踏车,这四个陷阱只要栽进去一个就会深陷其中。从此沉沦于自己的心灵底层,陷入绝望与重重压力之中,再也难以消除。
青春期最大的危险是颓废之心,如果家长不明此理,或是自己也颓废、消沉加抑郁,那就更难办了。
8
为父母者,真心应该感谢孩子。
正因为有了孩子,所以我们才会更迫切地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完成从蠢懵父母向睿智父母的转变。
为父母者,一定要对孩子讲清楚这样一个道理:
所有幸福快乐、成就事业的人,都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甚至在许多方面还不如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浪费自己的资质。
智商、情商、天资、天赋,这些事物本身都没什么意义。有意义的,是你要学会运用这些资质。
假如郭敬明不会运用自己的资质,他就有可能去和姚明打篮球,而且他还会不停地喝心灵鸡汤激励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可能有些人真的希望看到这样的场景,实际上,许多人也确实犯了这样的错误。
目标第一,方法第二,第三才轮到努力。
而目标一定要是合乎我们自身水平的,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特性量身定制的。
所以,我们该关心的下一个问题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
9
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大概要经过这么三个阶段:兴趣、能力与努力。
先说兴趣。孩子们的兴趣广泛,且呈无限展开式,见到什么都要问一句。但这些询问并没有深度可言。
可取的人生实践,是兴趣不变,在进一步拓宽兴趣面的同时,发现自己的能力所在。简单点说,就是自己能够做好比别人做得更好的领域。
英国有一个叫哈代的帅哥,他痛恨数学,感觉数学一点儿也不好玩。可是他偏偏在这方面有天赋,这就是他的能力所在。他再稍微努力一点,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再深挖一下,就成了著名的数学家。
大多数人的人生是这样的。自己喜欢的,未必能成为自己的职业。而能够成为职业的,必然是自己擅长的事情。
兴趣与职业,能结合在一起就在深度上发展,不能结合在一起就在广度上开拓。最忌讳的是在这二者之间犹豫不决,既憎恨自己的工作学习,又没时间玩自己喜欢的,这样的人生就有点跟自己过不去了。
10
另外,父母和孩子一定要明白,幸福或痛苦,不过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只要你找对了方法,就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鲜活有趣起来。
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在做奇怪的事情,这些事情在别人眼里也许毫无意义,可是他们自己喜欢。
比如说,有些人不喜欢读书,但在网络社区里非常活跃。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们不是真的完全不喜欢阅读,只是他们找不到自己喜欢的方式而已。倘若他的小伙伴们经常谈论某本书,他也会找来一本看看。父母对孩子的引导也是如此,必须先让自己的生命鲜活灵动起来,才有可能帮助孩子度过心理颓废期。
再比如说,写作让许多人痛苦万分,但这只是我们的写作课出了问题,动辄要求长篇大論。你可以尝试每天写一句,或只写一行,一年下来也会有近一本书的累积量。
再比如说,你在工作中体验不到乐趣,但如果你意识到人生的大部分事情,诸如洗脸、刷牙、穿脱衣服,都只是你人生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只是你人生的一个阶段而非总长度,那么你就不会因为要穿上刚刚脱掉的衣服而痛苦,片面强调工作所带给你的不快了。
人生就是这样,跌入颓废陷阱之人,就是片面地夸大问题的心理侧面。
现在我们知道了方法,就可以从拓宽自己的兴趣面开始,慢慢找到自己的能力所在,先定一个小目标,让自己于能力范围内强大而优秀起来。于是,目标有了,方法有了,努力已是题中应有之义。
然后于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改变中获取快感,于广泛的兴趣中获得充实感与现实感。你会发现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在不断扩大,事业根基越夯越实。
这时候再回顾之前的迷茫、困惑与强烈的非现实感,你就会猛然意识到,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走过来的。一如我们小时候第一次学走路时的恐惧。而当我们在无数次跌倒后爬起,会走路时内心所涌出的那种狂喜,瞬间湮没了之前所有的苦与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