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生濒临崩溃
14岁的罗西是50名参加教学实验的学生之一,她将平时的教学环境称为“英国派”,将实验课称为“中国派”。她告诉英国“Newsbeat”网站:“这绝对是个很大的挑战,按照中国的做法,你要特别早起床,很晚离校。”
5名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老师,在国内时都在国际学校任教,并用英文授课。其中有人曾在英国的学校教书,熟悉英国式的鼓励教育,但按照节目组的要求,他们使用了传统和主流的中国教法。
刚开始时情况不错。英国学生领到了中国式的校服,虽然这不是他们喜欢的服装类型,但至少他们觉得新鲜,尽管肥大的裤子“像降落伞一样”。早操也算得上成功,虽然跟不上领操老师的动作,但至少学生们面带笑容,觉得很有趣。
“我们伸胳膊伸腿的,有点像伴着古典音乐做健美操。”一位学生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表示。报道指出,学生不能整齐划一地做操,是因为“乐感不够,但是幽默感十足”。罗西表示:“我知道中国人经常排着队做许多事情,就像在军队里一样,但是我们不习惯这么做。”
在正式上课前,中国老师杨君将孔子的名言翻译成英文,希望给英国学生灌输中国式的价值观:努力学习、不浪费他人的时间、谦虚自强……然而,当她要求学生领会这些“高深的中国哲学”时,学生苏菲脱口而出:“我都不知道‘谦虚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
中国老师开设的课程包括中文、生物、化学、物理、英语和体育。
上课的时间表还是和之前一样,但罗西的教室里增加了20名学生,达到了50人。“中国老师们手下留情,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严格,不过和英国派的老师相比,他们仍算是严师了。”罗西感慨道。
然而进入课堂后,状况急转直下。在物理课和数学课上,中国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定理,让学生记笔记。上课不能说话、课程听不明白、每天长时间学习,这些“全新的体验”让英国学生崩溃,第一天下午就有人表示好累,想要回家。
罗西说:“到了第二周,我觉得自己已经受够了。不过总共只有一个月,我觉得自己能忍过去,但是真的好艰难。”她很高兴这个月终于过去了,学校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
“我不喜欢他们教理科的方式。我们寻求帮助,通常不会成功,上课就是一直讲,直到下课。我们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学知识,因为老师讲的一切书本上都有。”罗西抱怨道。
甚至体育课都让英国学生崩溃。第一节体育课,50名学生尝试了中国学生体育达标式的中长跑训练,一半的学生没有及格。两名女生表示,和英国的体育课相比,中国式的体育课简直是在玩命。乔跑到最后一圈的时候,已经是孤军奋战,同学们都在旁边给他加油打气。跑完之后,他心情低落,感到十分丢脸。
这时,英国体育老师霍格走过去安慰他:“虽然你在体育方面不在行,但我相信你一定有比别人表现突出的地方。就像今天跑得最快的学生,他们在别的学科可能就不如你。”
霍格表示,“中国派”将学生放在比拼的环境中,孩子们将自己和别人比较,进而产生压力。而英国的教育方式通常是鼓励,只要他们战胜自己就可以了。乔事后表示:“中国学校里,竞争一定激烈得多,如果你垫底了,你就会被看成没有能力的人。”说着,他忍不住抽泣了两声。
罗西也认为:“中英教育最大的不同是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中国老师认为我们不够优秀,我们必须适应。”
中国老师几乎被逼疯
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老师的受挫感不输英国学生。
中国老师表示,自己被英国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惊呆了,他们在教室里随意聊天、吃东西、化妆、互丢纸飞机。一名女生在上课时满面泪花地跑出教室,把老师杨君吓了一跳,一问才知,原来,她的偶像、英国超人气乐队OneDirection的成员ZaynMalik退队了。杨君说,这样的情绪化,她实在理解不了。
杨君说:“在中国,我们不需要有管理课堂秩序的技巧,因为人人都会自律,家庭和社会都教学生要尊师重教。”
而当中国老师大喊“不许说话”“听我说”“开动你的脑子”时,英国学生只会变得更加叛逆。
来自中国的老师李爱云看着学生们上晚自习,本来希望他们认真安静地做作业,却发现他们干什么的都有。“我必须控制自己,不然就会发疯。”李爱云说,“只有一半的学生在努力听我安排,剩下的一半,天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惩罚似乎是无效的。杨君要求和老师顶嘴的苏菲坐到角落里去,这样的惩罚通常会让中国学生愧疚、尴尬,苏菲却觉得十分好玩。“老师越是严厉,我就越想捣乱。”她说,“我喜欢越界和闯祸的时候肾上腺素上升的感觉,非常刺激。”
罗西承认,摄像机的存在助涨了叛逆。“中国老师刚来的时候,我们觉得可以捣捣乱,摄像机的存在帮了倒忙,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酷,我们更想把事情弄糟。”他说。
除了课堂纪律,教学进度让负责数学的邹老师非常无奈。他发现英国学生不肯记公式。他用在中国的节奏讲课,英国学生跟不上,一些人干脆放弃了。
“他们的水平比中国学生低很多。”邹老师表示。BBC认为,那是因为中国的同龄人每周花11个小时去学数学,这在英国学生看来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以前从没学过三角函数,他用15分钟就讲完了。”一名英国女生在课后说,就连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也跟不上。所以,他们在课后找原来的数学老师帮忙,这名老师表示,他打算用一周来讲解三角函数。
不过也有少数学生表示,中国的教学方式真的让他们学到了知识。罗西说:“以前我也知道教育重要,这一个月的生活更让我加深了这种意识。”
纪录片引发中英热议
博航特并非一所糟糕的学校。去年,它被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评为年度学校。英国教育部门调查员给它的打分,每一项都是优秀。它也是英国第一所开设中文课的公立学校。
该校校长史端乔表示,发起这次试验的初衷是,中国学生将成为英国学生今后求职的有力竞争对手,他希望借这个机会搞清,是什么让中国学生表现突出,以及这种方法能否被移植到英国的教育中。
如今,这部反映中英教育差异的纪录片只播出了上集,就在两国引起热议。
英国《每日电讯》报认为,这个实验反映出,英国的教育体系鼓励学生跳出思维定式,去冒险、去问问题,并且挑战成见。
在BBC的纪录片中,有英国学生提出:“中国老师的教学方法的确有效,但我并不觉得学到了很多。”《每日电讯》报指出,“有效”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待了足够长的时间,英国的教育走在正确的轨道上。至于混乱的课堂,多家英媒表示,教室里有点儿小混乱并不是坏事。
但也有英国媒体反思称,英国孩子从来没有见识过这样的教育,但努力学习正是老一辈英国人成长过程中所习惯的学习方式——不是那么有趣,但有充足的信息量。
英国《快报》称:“中国学生和英国学生在学业表现和学习态度上的巨大鸿沟,应该促使英国人思考,是不是对年轻一代过于宽容了。我们总是自欺欺人地认为,让孩子们‘做自己,他们就会成为有创造性的天才,但他们不会。”
纪录片播出后,“中国式教学在英国”一度登上中国社交网络的热搜榜。有网友表示,片中展示的中国式教育“十分熟悉和亲切”,但中国教育正在向西方的因材施教和理解性教学靠拢。
也有人认为,中国的“填鸭式教育”的确存在弊端,只关注分数,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无论中英正反方的观点如何博弈,仅仅根据这部纪录片就得出中英教育孰优孰劣的结论,并不客观。
中国教师李爱云表示,影片呈现的课堂缺乏纪律的片段,是“从最初最乱的状况里挑了最糟糕的”。“这些不是教学的全貌。”李爱云说,“英国孩子非常可爱,有自己的优势。一个月的相处,师生之间其实建立了很好的关系。”
一位在耶路撒冷国际学校教历史的英国教师观看了纪录片后撰文称:“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是绝对正确或者绝对错误的,任何国家的独特教学方法都是历史、时间和文化沉淀的结果,同时反映出该社会的价值观,BBC的纪录片再次证明了这两点。”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