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十七岁,我们在美国成长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校园版 热度: 17528
王逅逅 沈泓源

  “交流生”是这样一个很特别的群体: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在一个陌生的国家、一个陌生的家庭中学习成长。

  在国内同龄人还在父母身边享受宠爱,并在竞争激烈的高中里埋头苦读时,我们远赴异国,“空降”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在这些美国的家庭中,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美国,感受到了那些深藏于媒体报道之下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回国后,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我发现我会自觉地帮火车上的孕妇拿行李,会随口提醒路人他的书包开了……在每次评判他人之前,我都会不自觉地问自己:我这样的评判是客观的吗?我对他的评价是否公平?尤其是当我在面对北京的外国留学生时,我总会产生一种想要帮助他们融入中国社会的渴望。因为我知道,一只伸出的手和一个理解的微笑是多么重要。

  大部分高中交流生们的18岁生日都是在那片陌生又熟悉的土地上度过的。谁能说这一年不是象征独立的最好礼物?

  没有激情是我们最大的问题

  京十一学校 王逅逅

  在我所在的美国的学校中,参加数学竞赛的人基本上都是亚洲人。难道所有的亚洲人都喜欢数学吗?我觉得是不都喜欢数学,但从小都被逼着学数学。这不是美国的文化。美国人是非常注重个性和差异的。

  “名校崇拜”的思想在整个美国来说并不被很多人所接受。我的一个好朋友贾斯汀,他在Central Academy上高二,以后打算当高中老师。我有点不解,高中老师?高中老师挣几个钱啊!最要命的是他想在爱荷华当高中老师,也就是在这个小城里过一辈子!

  “你为什么想当老师呢?”我问。“因为我喜欢当老师!”他开心地说,“我就是喜欢教别人东西。”

  他现在已经开始在Central实习了。Central有一个专门给想当老师的高中生的培训项目—你可以选择简单的课去任教。很多人肯定想:这人肯定不聪明,SAT、ACT肯定考得特差,不然怎么一点追求都没有。但是,贾斯汀是我见过的最有社交能力也是最聪明的人之一。

  有一次我问他的SAT成绩,他正在电脑上看日本漫画。

  “SAT?那破考试。”贾斯汀看都没看我,“我跟你说,那种考试简单得要死。”“你多少分啊?”“2350。”贾斯汀看着屏幕笑,“中西部学生一般都不考SAT,我觉得我白花那钱了。”我愣住了,2350!“那……你的ACT呢?”我问。“36。”他还是看都没看我。我一下子迷茫了,36分是ACT的满分啊!

  在Central Academy,每一个人都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他们选择大学完全是跟他们的职业选择相符合的。他们不看大学的排名,而是直接去那个大学访问——住上几个晚上,看看那个学校还有那个城市是不是适合他们。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喜欢干的事情,这种爱好是独特的,而不是盲从的。这种“激情”也就是美国名校想看到的东西。我很坦白也很残酷地说:国内完全是不给你机会让你坚持自己的“激情”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觉得进美国名校难。因为变得跟别人一样是最容易的,我们从小就在不停地练习怎么考出跟别人一样高的分,怎么学跟别人一样的乐器。但是到了高中,性格已经基本成型了之后再想找到自己的一种爱好,建立一种自己独特的性格,那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了。的确,中国人的基础是很好,数理化是很牛,但是一旦到了没有人逼着学的地方,因为没有自己的“激情”,就真的是很难再坚持了。

  美国学校希望你从小就有一种“激情”,然后这种“激情”能够贯穿你的一生,也就是说在沒有人逼你去做的时候你还能发自内心地想去做这件事,这样的人才能成功。所以在美国,会有ACT考36分的贾斯汀想去爱荷华大学,在中国,只会有无数ACT考16或17分的学生发疯地没有原因地想进常青藤。

  难道进了常青藤就能够成功吗?不是的。名校的确给你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更好的环境来帮助你成功,但如果你没有那种利用这些机会的能力,进去了也只是每天盲目地学习。这就是为什么常青藤大学想要那种有“激情”的人,因为他们不盲目,他们会自发地利用名校提供的机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最后取得成功。

  我认为中国学生的问题在于没有自己的“激情”,而这是最大的问题。家长都会说:哎呀,进去了就行了,先进好学校再建立“激情”,建立性格。这简直是扯淡,都快20岁的人了,才开始找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人家美国学生提前十几年就找到了。这应该就是中国教育落后于美国的本质原因吧。这是不可比的。

  我没有贬低中国学生的意思,这是文化的差异。如果你想进美国的好学校,这种“激情”是必须有的,而最不好的消息是:这种“激情”是老师教不了的,也是培训不出来的。

  节课,学习只占三分之一

  北京首师大附中 沈泓源

  美国的中学课堂和中国有着天壤之别。中国的课堂永远是几十个学生在讲台下听讲,老师站在讲台上写着板书。即便是再有活力、再有创新意识的老师,也要在教学进度面前俯首。而美国的课堂呢?十几个学生,坐累了就可以起来活动一下,不喜欢这个座位还可以换个座位,甚至是坐在老师的授课台上。

  上课时如果看到学生在玩很有趣的游戏,老师们也会参与进去;学生觉得累了,老师就会停下课来和大家聊天。更多时候,老师会给学生讲述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或是对最近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又或是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在任何时间、任何课程中,老师们都可以切入,比如数学课道森不知不觉就从三角函数讲到了他第一天上课的感受;历史课弗里德能从南北战争讲到杰克逊的死亡;英语课蒂娜从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里可以总结出自己理解的人生意义。

  没有事先的准备,完全是凭教师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就这样,学生在聊天中得到宝贵的经验,从讨论中锻炼了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辨证看待事物的方法,处世观也被潜移默化地改变,朝着成熟发展。

  中国的课程分得井井有条:语数英,物化生,每门课之间都有很明显的界限。而美国中学的很多课都是偏向实用的,比如我所学习的烹饪课,就包含了生物、化学、数学。也许是因为国情的不同,但我还是以为美国的课程更能帮助到学生的生活,因为毕竟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只用到某一学科的知识。

  美国中学的课间时间是很紧张的,所有的人都在楼道里跑来跑去,取书、换教室。就算是课间,学生们仍然能找到很多的乐趣。美国是开放文化,普通异性同学之间搂搂抱抱是很常见的,所以在课间你常能看到男生背着女生到处跑,或是1个男生帮5个女生拿东西的搞笑场面。这些活跃气氛的行为,谁见了都会感到心情愉悦的吧。

  中午是同学们聊天和玩耍的最好时间。男孩们常去女孩堆里耍一把酷,女孩子也会去和男生一起打篮球。一开始到学校的时候,我还没有太多朋友,所以有时我会一个人坐在树阴下,喝着学校免费提供的卡布基诺,听着iPod,画画或者看书。阵风拂过,空旷的草坪随着风的节奏而闪动……从前做梦都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而如今,已是在这种生活中进入梦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