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朝定情,同枕共穴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校园版 热度: 18312


  

  夫家偶遇,

  “粉丝”爱上偶像

  她对他的感情是从单纯的“追星”开始的。1933年,刚满15岁的她正上儒励女中,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他发表在《文学》杂志上的《虞姬》一文,顿时着迷了。一字不落地读完后,她牢牢记住了那个让古人喊出“爱情万岁”的名字——陈白尘。

  她崇拜他的文采和思想,但从没敢奢望过自己有一天会见到他。可她见到了,他就那样清瘦地站在了面前。

  那是1939年,21岁的她已为人妇,且是一对儿女的妈妈。那天,她站在丈夫杨英梧的身边迎接远方投奔而来的客人,没想到就是他。他几乎是逃难来的,因为从监狱出来有伤要养,就一路辗转到了重庆歌乐山中一个名叫高店子的小镇上——她的夫家就在那里。

  虽然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初次见面,她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单纯,年轻,就像是一名刚刚迈出校门的女学生。而得知他的身份后,她的眼里、心里都充满了浓浓的好奇和崇敬。吃饭时,她紧张得说不出话,只是安静地坐着,不时用那双深邃的大眼睛打量着他——他带来的风尘唤起了她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与遐想。

  因为礼节,他们单独相处的机会很少。一次,杨英梧出门办事,他终于忍不住向她开了口。当得知她是被身为商人的父亲因为人情债而从江西九江许配到镇江给人做儿媳时,他感觉有些心痛。她反抗过,哭泣过,甚至绝食过,但终究丝毫没有改变结果。发着高烧的当天,一顶花轿结束了她的少女时代。看她伤心地讲述往事,他安慰道:“我看杨英梧还是很爱你的。”她抬起头直愣愣地看着他说:“不,他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情!我好几次提出离婚的要求,他都不同意!我只是他生儿育女的工具!我想考大学,他死活不同意,他的眼里只有钱!”说着说着,她又红了眼眶。

  她尊敬地称呼他“先生”,而他显然开始对眼前的“女学生”刮目相看了。后来的接触中,她提起看过他的剧本,他便知道她爱看书,于是,他就把携带的箱子里所有的书借给她看。书一本又一本地读完了,杨英梧也最终发现了他们之间的秘密。“逐客令”一下,她就慌了——他身无分文。于是,她就用手帕包了几块铜板悄悄塞进他的口袋。而他则暗暗地递了一张纸条给她,上面只有两个字:“坚忍”。

  后来,她不顾一切地从杨家跑了出来,只拿了几件换洗衣裳,没有拿一分钱。她要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于是千方百计找到一份工作。婚最后还是离了,签字时,他被杨英梧迎面狠击了一拳,顿时鲜血淋漓。他们终于守在了一起,从此,她有了一个新名字——金玲,是他帮她起的。

  隐藏梦想,

  甘做绿叶

  见过金玲的很多老一辈作家,无不为她的美貌所惊叹——那是一种柔弱的美,柔得让人心生爱怜,弱得让人徒生悯惜。

  然而,柔心弱骨的她,为了“至上”的爱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先是不满两岁的小女儿夭折了,接着她患上了在当年如同绝症的肺结核,差点送掉了性命。因为家里穷,金玲的病一拖再拖,当陈白尘看着她吐了一脸盆的鲜血时,竟然哭了。这个铮铮铁骨的硬汉子,蹲大牢,挨枪子,都没掉过一滴眼泪,此时竟为因清贫未能让心爱的女人过上一天好日子而悲痛欲绝了。

  婚后,陈白尘只能通过写文章赚取微薄的稿费来维持生活,而她在精神上给予丈夫全心的帮助。两人琴瑟相和,虽苦也甘。这就是她苦苦追求的幸福,朝思暮想的爱情!

  她经常给他抄稿子,那一手端庄的颜体让人惊羡和感动;两人也经常一起探讨作品,她说得头头是道,他听得聚精会神。其实,要论才华,她完全可以不当绿叶,不隐幕后。在中国作协古典文学编辑部工作时,她的老领导——著名作家陈翔鹤就曾这样夸奖过她:“论文学功底和艺术修养,绝不在他人之下。”

  其实,她是有自己的文学梦的,她有过遗憾,就是没能读成大学。父亲不让她读,因为重男轻女;杨英梧不许她读,是要“金屋藏娇”;陈白尘不希望她读,理由是:“我就在大学教书,你何必舍近求远呢?”她试图努力过,曾悄悄写过一篇社会见闻投给《华西晚报》,为了不让当时在那里编副刊的丈夫知道,她甚至换了一个名字,并改变了笔迹,可最后,还是被陈白尘发现了。从那时起,她埋葬了心中的那个梦,并暗暗立下誓言:她要竭尽全力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她曾经对陈白尘说:“我要让你坚强地活下去,让你安心地写下去,其他的一切都有我呢!”

  她不怪他,因为她知道丈夫也有自己的难处——一家夫妻两个都写作,那谁来照顾家呢?对此,她充满理解,毫无怨言。只是,当1977年大学终于恢复招生时,她急不可待地跑回家催促已30岁的大女儿陈虹报名。当南京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到来时,她哭了,因为南京师范学院的前身就是金陵女子大学,那是她曾经的梦想。如今,女儿终于帮她圆了那个久远的梦。

  没能上大学是金玲女士一生最大的遗憾,而终其一生,她最大的懊悔就是“文革”时期自己和丈夫陈白尘的1000多封家书,一封也未留下。

  1966年9月11日,陈白尘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从南京揪回北京的干校,关进牛棚。从此,相互扶持的恩爱夫妻天各一方,而通信成了他们唯一的联系方式。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两人在每封信的末尾都写上“看后即焚”的字样。7年中,家书1000多封,竟一封也未能留下。那一年,金玲48岁,因为丈夫的牵连被迫办理了退职手续。没有钱,她不怕,她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但没有他,她受不了,整天忧心如焚,怅然若失。

  一朝定情,

  同枕共穴

  在金玲的款款深情中,陈白尘度过了那段辛苦的日子,可还是患上了严重的冠心病。他担心万一有一天自己走在了妻子前面,她又如何能够活得下去呢?

  1994年的初夏,陈白尘与世长辞。随之而来的,金玲的精神接近崩溃的边缘——她整日以泪洗面,并坚持不让安葬丈夫的遗体,甚至后来竟于夜深人静之时悄悄吞服了安眠药。孩子们显然无法理解她的举动,出院后,女儿陈虹忍不住号啕大哭:“妈啊,难道在你的心中只有爸爸,就没有我们儿女吗?”她表情木然地看着女儿,摇了摇头。“那你当初为什么要生下我们?”女儿几近绝望。她脸上依旧没有任何表情地回答:“你爸喜欢孩子,我是为他生的……”

  在子女的极力劝说下,她仿佛慢慢醒悟了过来,只是整天愁眉不展。为了让她高兴起来,女儿特地跑到专卖店为她挑选了一件天蓝色的开司米毛衣。不料,她看都不看就扔在了地上:“你爸刚走,我怎能穿新衣服?”一边说一边还用脚使劲地踩。无奈,女儿又陪她随意地画起了漫画。不料,仅仅为了一张纸,一张他生前用过的信纸,她又大发雷霆。她将女儿拽到丈夫的遗像前:“跪下,向你爸认罪!”女儿为此哭得无比伤心。

  一天、两天,一年、两年……日子总算平静了下来,她不再轻生,也不再对子女发脾气,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她的卧室里,有一个丈夫陈白尘的灵位,数年不变。每天早上,她起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他的遗像前点燃一炷香,泡上一杯茶,换上几枝新买来的鲜花,然后便开始与他“谈心”——就像他还活在世上一样,娓娓的,絮絮的,永远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整整14个年头,5300多个日夜,她没有落下过一天。在她的心尖上,只有他,她为他一个人活着,活得如痴如醉,无怨无悔。

  陈白尘的骨灰盒是她亲自挑选的,她买了一对一模一样的。他的墓碑也是她亲自设计的,黑底白框,并排刻着两个人的名字。墓盖上是他生前为她亲笔写下的十六个字:“柔情似水,意志如铁。共患共难,同枕同穴。”

  2008年的冬天,她终于走了。子女在她的墓穴里放进了一个小铃铛,那是他病重时她怕听不见他的呼唤而特意为他准备的,上面留有他的指纹。另外,孩子们还放进了一支钢笔,那是她数十年来为他抄写稿子时使用的,上面留有她的汗水。

  他们终于在天国团聚了。为了这一天,他们苦苦思念了14年,切切期盼了5000多个日夜。从此之后,他们便可再也不分离:她继续为他抄稿,他继续陪她散步,两个人手拉手继续讲述那些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李苏杰摘自新浪网成小晟的博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