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原生艺术是一种由未接受过专门艺术训练的普通人士,通过纯粹自发的创作欲望,不遵循学院艺术的创作规则,无需任何装饰,质朴表达个人内心所想的艺术形式。它作为一种并不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却真实反映了艺术的本质,具备天然的心理治疗功能。作为治疗的原生艺术不是以创作作品为目的,其核心目标是促进创作者心理健康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治疗;心理;人性化;原生艺术;艺术创作
何为艺术?我们从词典上可以查出关于艺术的定义:“艺术是通过形象塑造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得出,艺术不等于美,不美的事物也可以是艺术。艺术不是上流权贵和文人雅士的特权,而是社会大众人人可享有的,以社会生活经验为创作源泉,真切表达个人情感的形式,没有高雅与通俗之分。原生艺术是一种由未接受过专门艺术训练的普通人士,通过纯粹自发的创作欲望,不遵循学院艺术的创作规则,无需任何装饰,质朴表达个人内心所想的艺术形式。它作为一种并不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却真实反映了艺术的本质。正是原生艺术对艺术本源的体现,使它具备了天然心理治疗功能。原生艺术创作不是为了迎合主流文化,打造供人赏玩的艺术作品,而是为了抚慰自己内心伤痛,进行自我心理疗愈,自我救赎的自然心理治疗途径。
一、以促进心理健康为目的的原生艺术治疗
作为治疗的原生艺术不是以创作作品为目的,其核心目标是促进创作者心理健康疾病的康复。原生艺术治疗是以奥地利精神科医生佛洛伊德的意识与潜意识、释梦理论和防御机制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佛洛伊德的理论指出人的潜意识与艺术创作关系密切,潜意识影响并作用于艺术作品创作,从艺术作品中可以挖掘深层心理问题。当代艺术流派例如: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也主张艺术创作应强调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主观感受,在作品中将潜意识的梦幻和现实相糅合。
1、原生艺术让无形潜意识转换成有形的意识
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是个体将一些具有威胁性又无法表达和释放的情绪压抑到潜意识而造成的症结。心理健康疾病相比其他身体疾病的治疗,主要难在病因症结的查找。原生艺术为无形的不可言说的意识提供了一条简单易行且直观的方法途径。原生艺术治疗创作活动中,我们给创作者营造轻松的氛围,不给他们任何的思想限制和引导,鼓励创作者进行自由联想,将脑海中闪现的潜意识情绪在画面中表现出来,如此把无形的潜意识转变成了可以控制的直观的意识。
2、通过原生艺术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人作为自然界高级生物,有着强大的身心机能,自然界中也只有人才会出现
心理健康疾病,这是人作为个体受到外界威胁时所无意识激发的自我保护心理防御机制,表现为抑郁、分裂、自闭、狂躁攻击、固执等。艺术作为现实生活中唯一被大众接受的负面、暴力等负面行为宣泄的文明途径,患者可以通过原生艺术创作将现实中防御机制的威胁性的破坏行为替换成没有危险的艺术目标,从而维护自尊,缓解或消除患者内心的不良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和稳定。
3、在原生艺术中满足原欲的冲动
追求快乐(包括性和攻击性)是人作为生物的一种本能,当无法得到满足时,
就会感觉焦虑和痛苦,最终压抑成心理障碍疾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或者不能被允许的原欲,在原生艺术创作可以自由的操控,变成艺术创作的动力,不管创作内容和画面是多么的不雅观,都是能被社会所宽容的。
二、以治疗为目的的原生艺术创作的心理机制
原生艺术创作不是为了作品而创作,而是为了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建
立联系基础上释放自我。原生艺术的创作过程和作品对促进创作者心理健康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缓解精神痛苦
原生艺术创作是一种完全可以由自己控制,同时被他人接受和欣赏的表达痛苦,与痛苦和解,与痛苦和谐共存的方式。人同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会遭遇伤害、疾病、灾难、死亡等带来的身体伤害和痛苦,但是只有人会因此产生诸如自卑、自责、悲伤、恐惧等心理精神上的痛苦。相比身体痛苦,心理精神上的痛苦更令人崩溃,无法摆脱,残忍的现实和不堪的回忆甚至困扰人的一生。原生艺术创作内容宽泛自由,可以表达暴力、阴暗、色情等与社会不和谐的一面,画面可以不具备学院艺术的美感,但创作画面中形象塑造的象征性意义恰是痛苦的表达和释放。
艺术心理学研究认为,痛苦是促进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梵高是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也是饱受精神痛苦煎熬的精神病患者,然而他铸就了不朽的艺术传奇。当内心痛苦的在作品中表达出来时,痛苦也由心中转移到了作品的载体上。此时痛苦变成了可描述、可分析、可思考、可观赏、可评论的直观事物,压抑在创作者心中的痛苦得到了叙述和抒发。虽然客观上痛苦还是没有消失,但是得到了他人的理解,创作者的痛苦在他人的共情中得到消减,痛苦的经历变成了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内心成长的契机。
2、通过意识的想象获得心理满足
艺术来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再造。
一方面,创作者在一个缓和轻松的环境氛围中,让自己的内心保持平静,纯粹依靠自我想象的有意识的活动,在积极的冥想中与自己的内心和潜意识进行对话,将所想通过画面形象塑造的形式记录下来。当创作者潜意识渴望的东西得到艺术象征意义表现时,其心理获得满足,也是发现创作者心理问题,打開心理症结,取得原生艺术治疗最佳效果的关键。
另外一方面,原生艺术创作不仅可以想象如实记录描绘潜意识,还可以积极想象用美好事物替换当前现实的不如意。例如常年卧病的人,深居简出,易患有抑郁、焦躁心理疾病。可以想象创作沐浴阳光的向日葵,穿暖花开的自然景观等寓情于景,用自己期盼的想象中景物来对现实进行重新构造和替换,表现内心的向往,疗愈心理疾病。
3、于创作中寻回真实自我
世间万物都是出于不断变化发展中,人作为拥有复杂情感和思维的生物更加不例外。在外力的干预,和内在潜移默化无声无息的改变下,我们会经常问自己“我是谁?”“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变了吗?”。原生艺术创作过程就是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这种沟通的方式比其他途径更直接、更准确。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人不断自我察觉,领悟生命的真谛,生活的意义,让偏离的内心重新步入正规。
原生艺术治疗与药物治疗精神心理疾病方式理念完全不同,更加强调对患者的尊重和人性化的关怀。原生艺术治疗让患者通过原生艺术创作方式认识自我,得到他人的理解;在创作中自我满足,自我疗愈;在抚慰伤痛中,启发艺术创作的灵感,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得到他人的尊重,提升自我价值。
人的行为会影响的人的心理,具备心理治疗功能的原生艺术不单是一种特殊时段的治疗方式,原生艺术日常创作也可以作为一种长期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们通过这种生活方式发现自己的内心变化,缓解精神压力,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预防和治疗心理健康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文社科类)“面向心理健康问题治疗的原生艺术介入研究与探索”课题编号:2017GWQNCX056成果。
参考文献:
[1]郭海平.我病故我在[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2][美]阿瑟·罗宾斯.作为治疗师的艺术家: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应用[M].孟沛欣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3]王祖承.艺术治疗[J].上海精神医学,2006,18(2).
[4]闫俊,崔玉华.艺术疗法[J].中国精神医学杂志,2003,13( 4) .
[5]王希林.实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6]莫芷.让·杜布菲作品及相关原生艺术风格研究[J].大众文艺, 2013( 8) .
[7]贾敏.绘画治疗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0, 22(15).
(责任编辑:刘小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