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洪洞水神庙壁画中植物图像的艺术风尚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海 热度: 14717
刘国芳

  

  

  [摘要]洪洞水神庙壁画是我国风俗神话题材的杰出代表,是当时当地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本文通过对水神庙壁画中植物图像的构形特点、设色技法、风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对比,解读水神庙壁画中植物图像的艺术特色,为元代晋南民间美术研究提供有效的实证资料。

  [关键词]水神庙;壁画;植物图像;艺术风尚

  广胜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东北17公里处的霍山南麓。该寺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原名阿育王寺。在北魏、北周两次灭法中被毁。唐大历四年重修,汾阳王郭子仪奏请在旧寺故址重建寺院,并更名为广胜寺。金贞祐年间寺毁,不久重修。元大德七年,毁于平阳地震。元延祐元年重建。明清时期又毁建数次,所幸的是仍留有部分元代遗构。水神庙建于广胜寺下寺内,属元代遗构。“广胜寺元代壁画主要保存于水神庙的主体建筑明应王殿内。该殿建筑和殿内雕塑、壁画均为元代遗物。整个壁画分东、西墙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墙六大块。布于殿内四墙的壁画,高5.5米,总长34米,总面积190平方米,计有《龙王行雨图》《祈雨图》《元杂剧图》《锤丸图》《下棋图》《渔民售鱼图》《王宫尚宝图》《王宫尚食图》《玉渊亭图》《敕建兴唐寺图》《古广胜寺上寺图》等十三个故事图画。”为了真实地再现神化故事的生活场景,这些七百多年前的壁画中绘有大量的动植物图像,本文从水神庙植物图像的构形特点、设色技法、风格特征等方面入手,通过与周边人物及元代其它寺观壁画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解读水神庙壁画中植物图像的艺术特色。

  “在元代画竹成了宫廷中不可缺少的装点门面的艺术装饰品,在宫廷上下,或是寺院里成为‘一日不可无的装饰品。”水神庙壁画中绘有绿竹四处。一是东壁左侧中部五位仕女背后的十竿绿竹(图一),其绿竹呈左四右六式平行排列。右侧六竿绿竹竹竿较为挺拔,有疏密排列变化;左侧四竿绿竹一竿往左倾、三竿往右斜,顾盼有姿,这种安排打破了构图的板滞。竹节处用两横墨线勾勒,没有膨突。竹叶尖挺扁圆,呈串状簇聚于梢部,颜色呈青绿色。竹为双勾设色画法。由于竹画的部分颜色脱落,呈现出墨绿、石绿与石青三种色相,有较强的空间层次感,大部分叶片上勾有细劲的叶脉。勾勒绿竹的墨线没有明显的起始顿挫变化,用笔力道匀称,装饰感较强。二是位于殿内东壁中部右侧彩云背后的数竿绿竹,竹竿

  前后交错,粗细有别,竹节处用两横墨线勾勒,节不膨大。竹叶簇生于稍头,随风摇曳,向右弯去,动感较强。竹的画法是先设色后勾勒,即先用石绿或赭墨色直接写成后,再用重墨勾勒完成,这种画法的色墨结合不稳定,部分留有空白间隙,但较先勾勒再填色法灵动许多,意态别致,意笔倾向明显。三是位于东壁左侧下部太湖石后的一丛绿竹牡丹(图二),绿竹仍是重墨双勾,节节分明,下疏上密,穿插于牡丹丛中,牡丹与翠竹从湖石后的缝隙中露出,能见者有三朵牡丹花头和一朵花苞,色泽嫣红,运用了分层渲染法,每朵花的花瓣都分出了深浅浓淡层次,花瓣轮廓运用本色勒线,构形清晰饱满。牡丹花周围的叶片也运用了分染法,绿色的叶片根部深边缘浅,层次分明。四是水神庙西壁中下部太湖石后绘制的绿竹与月季,绿竹从太湖石的缝隙中挣扎而出,叶尖而细长,色泽浓绿,呈垂头式,画法仍是双勾设色,裸露在石隙中的几片竹叶都勾勒有劲挺的叶脉。月季花呈胭脂红色,花瓣边缘运用了重墨勾勒,花瓣内部则用分层晕染法完成,内深外淡,并勾有花丝,花苞构形写实特征明显,有单个的、有成组的,有粉色的、有白色的,与花朵相映成趣。月季花的叶片则是运用了重墨双勾填色法,色彩有翠绿、橄榄绿两种色相,叶片上都勾有叶脉,疏密组合严谨、繁简得当。胭脂红的花朵被翠绿色的叶片包围着,显得尤为突出。月季花的枝干重墨勾勒后个别地方隐约有少许绿色,大部分无设色。嫣红的花朵、椭圆形翠色叶片、尖细的绿竹与浅蓝色湖石相互映衬,显得春意盎然,使画面更加富有生活气息。

  在水神庙左边《渔民售鱼图》背后绘有一株山茶花,山茶枝干劲挺,疏密有别,两个花苞和三朵盛开的花朵平行排列在枝节上,画者通过色彩的浓淡、花朵的大小、花型的高低错落等手法,使画面构形自然而没有呆板之感。山茶花头的表现手法仍然是分层晕染法,由内而外,由深至浅,层次分明。其叶片运用了双勾填色法,色泽淡绿,大小错落呈羽状排列,甚是雅致。花朵、枝干、叶片都运用了曙红勒线,這一特殊的色线勾勒与周边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彰显出了山茶花的氤氲别致、优雅潇洒之态。

  水神庙《王宫尚食图》中在一侍女背后的桌角旁绘有一翁荷花水草图(图三),荷花花头和叶片都用重墨勾线平涂颜色完成。五朵荷花花头色分浓淡,有红有白,白色荷花是用墨线勾勒后用蛤粉平涂;粉色荷花则是在白色蛤粉平涂打底后,用曙红色从外往内分染完成。荷叶色彩有些独特,除去正、反叶色不同外,整片荷叶分左淡右深两色,且色界的边缘较为齐整,通过比对荷花周围物象填色痕迹,推断该荷花可能是因为房舍漏雨导致右侧色彩脱落,后期补绘形成的重色痕迹。

  在《王宫尚宝图》中,八仙桌后左侧一侍女右手执一花卉(图四),花卉的花头由三朵不同的花朵组成,中间一朵花头外形呈复瓣类似荷花,左右两朵花头呈单瓣五片之姿,类似牵牛花外形,这种集几种花卉特点于一身的复杂组合,从外观上分辩不出种类特征,然而在此处出现,很是自然,并无违和之感。

  在水神庙东壁左侧上部几朵云彩背后绘有两颗高大的梧桐(图五),梧桐树叶采用了夹叶画法,密密匝匝地环绕在梧桐树稍之上,有深绿、草绿、淡绿等色层,且有分层渲染的痕迹,梧桐树干较为写实,褐绿色的树干上疤结突出,虽也运用了双勾填色法,但色层较淡,整体风格倾向较为儒雅。梧桐树左旁的几片芭蕉,翻折有度,写实性较强,正面蕉叶色彩鲜绿,反面则呈粉绿色,主叶脉运用了双勾浓墨勾叶筋,侧叶脉线条细劲,勾勒精细,两颗梧桐树和几片蕉叶与周围的花卉人物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在西壁右上方还绘有劲松两颗,其周边还绘有多处杂树,表现方法基本上都是夹叶法和点朶法相辅相成。

  在西壁石阶左侧绘有野草数丛,画法也是运用了双勾设色法,野草叶形细长,枝杆左右摇曳,疏疏落落地分布在陡坡土层间,给人挺拔向上的精神气概。

  综观水神庙壁画所绘植物图像计有十五处之多,每处植物图像都与周边人物的身份紧密相连,有取有舍,且能体现出真实的神化人物活动场景,为信仰者塑造出了独特的神化幻境。“壁画是一种宗教公共领域的组成部分,这一公共领域既能激起信教者强烈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能激发他们为宗教圣地的维修而捐献。”洪洞水神庙是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在我国民间神化传说中“水崇拜的重要信仰观念便是认为水具有生命力、生长力,以这种观念为核心,又衍变出关于水的种种神秘力量的信仰观念。如关于水具有驱邪功能的观念,便是由水生命观念引申而来……水崇拜的另一重要观念是认为众多水神具有司雨水的神性,能降雨止雨,导致或消除人间的水旱之灾。”其殿内壁画堪称我国风俗神话题材的杰出代表,被冠以广胜寺文物的第三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现就其植物图像的艺术特征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形特征上

  水神庙壁画植物图像的整体构形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写实性构形,运用写实性构形的图像主要有松树、杂树、湖石等,这些图像造型生动,外形特征明显,虽有适度的夸张,但仍能保持原物象的基本特征,加之疏密组合得当,倒也意趣横生。二是装饰性构形,如牡丹、竹子、山茶等,这些植物图像构形饱满,形态夸张、墨色交融,自成体系。如壁画中的翠竹(图一),竹叶外形呈串状,似鞭炮一般生长在竹枝之上,完全漠视现实生活中竹子的生长规律,自主夸张变形,突出翠竹固有的形象特征,欣赏者心领神会,无不赞叹。三是嫁接式组合构形,这种构形方式是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分不开的,人们在漫长的劳动生活中形成的群体性审美概念,使创作者在绘制过程中不得不遵循的规律。杂花(图四)就是运用了几种花卉的集合嫁接,呈现出似是而非的图形特征,是人们追求吉祥如意美好愿望的最终呈现。

  二、设色技法上

  水神庙壁画在设色技法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层渲染法,这种技法在元时特别流行,牡丹、月季、山茶等的花头就是运用了渲染法,具体方法是在用色线或墨线勾勒出花型轮廓后,再辅以蛤粉打底,最后将需要的颜色调度出合適的浓度进行分层多次渲染而成。二是双勾设色法,画法是先用墨线勾勒物象轮廓,再以赭石或赭墨色打底,后在特定位置平涂需要的颜色,如竹子、梧桐、野草等。三是没骨法,即用石绿或赭墨色直接写成后,再用重墨勾勒完成,这种画法色墨的结合不够稳定,部分留有空白间隙,但较前者灵动,意态别致。水神庙壁画不管运用哪种设色法,植物的色层都分正、反,颜色都有深浅、色相上的变化。这种设色法使壁画显得凝练厚重,朴实无华,无形中给人以威严庄重之感,这即与所表现的宗教内容分不开,也与晋南地区朴实的民风民俗分不开。

  三、风格面貌上

  水神庙壁画的整体艺术风貌主要体现在装饰性风格上,画面整体造型饱满、雅致,情节生动,画面组合紧凑,满壁气韵流动。加之晋南民间美术所追求的美好寓意,壁画中绘有大量的翠竹、牡丹、梧桐、劲松等,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如翠竹因有“谦谦君子,节节高升”之意被人们喜闻乐见;牡丹因“荣华富贵”之美誉则备受欢迎;劲松更有“万古长青”的意指。壁画中画工选择这些植物来丰富画面,无疑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体现,同时也给予了人们体会美好寓意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杨巨才,张亚喜.华夏瑰宝——山西洪洞元代壁画[G].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05.

  [2]叶尚青.中国花鸟画史[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3](美)康豹著.吴光正,刘伟译.多面相的神仙:永乐宫的吕洞宾信仰[M].齐鲁书社,2010.

  [4]向柏松.神话与民间信仰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西寺观壁画中的植物图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B174

  (责任编辑:刘小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