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3D电影中的高碳美学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海 热度: 14305
刘玉祥

  〔摘 要〕高碳美学的本体特征是艺术虚假,艺术虚假导致艺术作品脱离艺术真实,大大降低了艺术作品的美学效应,对受众的身心造成极大的损害。3D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从剧情到人物形象,再到台词等视听元素均无艺术真诚可言,创作者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自作聪明的阉割名著,肆无忌惮篡改经典,使得本是雅俗共赏的西游经典变得高碳化,误导和影响社会大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且背离了艺术真实的本体特征,造成艺术虚假。

  〔关键词〕高碳美学;艺术虚假;艺术真实

  自从《阿凡达》问世并创造了并正在继续刷新最新的票房世界纪录以来,3D影视成为当下大众艺术的新宠和时尚。多数学者都将3D美学的特质定义为“沉浸”美学效应,因为3D电影艺术在观众面前消解了传统的银幕平面,并创造了与观众融为一体的逼真美学效应,让观众真正沉浸于影像世界中。显然,较之常规的2D电影,3D美学的确创造了更高的真实性和再现性,但这种效应从本质上看依然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特殊形式的体验,所不同的只是3D较之2D让观众陷得更深、更忘我。但随着电影商业化的发展,3D电影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趋于高碳化的艺术作品。所谓高碳艺术,是指那些刻意张扬人性中的本能欲求、满足读者的感官需求、迎合人性的窥探心理,并具有强烈的致瘾作用的艺术文本。这类文本大量消耗了读者的时间和精力,损害了读者的身心健康,是人类生活中的精神鸦片。高碳艺术能激发“沉浸型自由情感”①。沉浸型自由情感大量占用、消耗和浪费审美主体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鉴于此,我们将沉浸型自由情感定义为高碳自由情感,简称“高碳美”②。而高碳艺术往往会违背艺术真实,导致艺术虚假在艺术作品中呈现,3D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一

  剧情是一部电影的主要卖点之一,剧情中往往能映射一定的社会现象或历史现象,好的电影剧情能够使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再华丽的剧情其取材的基础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主。脱离了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表现,就会造成艺术虚假,而运用到情节方面,就成为情节虚假。对于影视艺术来说,艺术真实主要体现为直观真实。这种直观真实是一种表象的真实、印象的真实、感觉的真实,它最重要的美学机制就在于能在第一时间唤起读者或观众的生活经验,符合人们的生活逻辑。反观3D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其剧情大幅度脱离原著,原著中的大闹天宫是以孙悟空为主导的,而到了这里,牛魔王成为大闹天宫的主角。同时,故事背景也不再是人们熟悉的那样,变成了神与魔的对战,严重偏离了受众记忆里的审美认知。

  首先,神话类题材的电影作品要向受众交代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故事的由来。纵观西方的古老神话、克苏鲁的现代神话、托尔金神话等,这些神话无独有偶地构思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缘由。然而,3D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却没有交代缘由。电影全篇一直在演绎神魔大战,开篇就是神魔对战的混乱场面,没有用任何篇幅交代神魔势不两立的原因。这严重脱离了生活真实的范畴,不符合人们基本的生活逻辑,违反了艺术创作的艺术真诚原则,是典型的情节虚假。一个没有开始的故事,是不会有好结局的,这种明显不符合直观真实的虚拟剧情设计,很难使观众对接下来的故事产生兴趣。

  其次,感情戏的肆意加入也是本片的一大败笔。孙悟空与狐仙的感情戏苍白无力,无比生硬。孙悟空孕育期与狐仙的一面之缘居然能在200年后让两人瞬间相爱,这严重违反了日常生活逻辑;在侮辱受众智商的同时,容易给青少年爱情观的养成带来错误的引导,这种具有高碳美学趋向的剧情环节容易给受众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同时,“交尾”环节以及孙悟空与狐仙一见钟情的片段具有严重的同质化、模仿化和盗版化现象;甚至可以称之为赤裸裸的抄袭,这是一种不思进取,投机取巧的艺术行径。除此之外,片中牛魔王、铁扇公主和玉帝三人之间的关系荒诞至极,铁扇公主成了玉帝的妹妹,玉帝的妹妹爱上了魔族首领牛魔王,不仅通篇没有交代铁扇公主为什么爱上牛魔王,且玉帝为了自己的妹妹就放过与神界势不两立的魔族首领的剧情完全不符合日常逻辑。本片中类似于这种情节虚假的例子比比皆是,虽然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允许对原有创作素材进行提炼和加工,但对剧情的随意改编和杜撰,严重脱离了艺术真实的范畴,不仅蒙骗了部分艺术修养不深的社会大众,而且严重误导和影响了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大众的精神鸦片;是赤裸裸的情节虚假,是典型的高碳美学。

  同时,直观真实的本体属性是要尽可能地贴近现实生活,并以受众的真实生活经验为衡量标准。然而,脱离直观真实,导致情节虚假是当今3D电影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除了前文中所提到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中的虚假情节外,在其他3D影视作品中情节虚假问题依然非常严重。例如,在3D電影《龙门飞甲》中,龙卷风打斗这个剧情,一开始我认为是为特效而设的剧情,但后来仔细斟酌发现,这一剧情的设计简直虚假得离谱。首先,在地道中素慧容向赵怀安提议假扮情侣时,赵怀安正在仔细挑选铁链。一般而言他在正常环境里并不需要铁链作为武器,在龙卷风里就不一样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赵怀安已经决定利用即将到来的龙卷风,和雨化田同归于尽。这一点完全不符合生活逻辑,因为常人是无法预料到龙卷风何时来。即便来了,它一定能到打斗的场地里吗?就算到了场地里,赵怀安怎么能提前知道雨化田会答应他到龙卷风里决一死战?显然这一情节是虚假的。其次,科学研究发现,龙卷风就是雷暴巨大能量中的一小部分在很小的区域内集中释放的一种形式,它的袭击经常迅速而猛烈,对建筑物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何况是两个人?赵怀安和雨化田即使武力再怎么高强也不可能在如此强烈的龙卷风中存活,更别说来去自如地打斗了,这种情节场景的设计是违背科学道理的,是典型的情节虚假。因此,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创作者应该尽大努力使影视作品接近现实生活,以此来实现艺术真实中的直观真实。失去艺术真实的艺术作品其艺术吸引力会大大降低,甚至与低碳美学背道而驰,成为损害人们身心健康的高碳美学作品。

  二

  当代美国著名戏剧家乔治·贝克曾经说过:“一个剧本的永久价值终究在于其中的性格揭示,性格揭示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它是在观众中使剧本的主题和人物产生同情的主要手段。”所以电影中的人物塑造对电影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引导审美主体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反之,人物形象塑造不好,则有可能诱发沉浸型自由情感,使艺术作品违背直观真实和客观真实,导致内容虚假,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致使电影被归入高碳艺术的范畴。

  艺术真实是低碳艺术的本体特征,相反,违背艺术真实的艺术作品必然呈现为艺术虚假。艺术虚假存在于多种艺术形态之中;在影视艺术作品里,直观真实是艺术虚假主要对立面,违背了直观真实必然导致艺术作品的艺术虚假。所谓直观真实指的是受众在欣赏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对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完全认同,其实质是艺术情景完全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并产生了暂时的物我两忘、人影不分的审美效应。这种现象的心理机制就是受众心灵中的直觉活动或者感性活动占据主导地位。直观真实要尽量符合和贴近审美主体的现实生活经验,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逻辑。3D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中的人物形象在刻画上让人能够很容易地感到创作者没有真正了解原著和审美主体的需求, 不是从人物思想意义上进行挖掘 ,而是从语言台词的摆弄和动作的搞笑上寻求噱头;这样造成作品中人物性格的虚假。

  首先,让我们来看影片中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孙悟空为例,众所周知孙悟空是由仙石所生的神猴,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物形象。他拜师学道,学会七十二变和 “筋斗云”,大闹龙宫得到金箍捧,偷吃蟠桃窃金丹,各个故事情节都彰显出孙悟空崇尚自由、不屈服于权贵的叛逆者形象。他身上无私奉献、正直勇敢的个性很好地映射出审美主体心中的某种潜在意识。遗憾的是,在3D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这部影片中孙悟空的形象没能表现出这些特质。影片中,孙悟空没有脱离六小龄童的阴影。全篇挠手抓痒、上窜下跳,甄子丹在表演上只是一味地模仿,毫无新意。甚至把孙悟空演得有点傻,完全没能把孙悟空那种无私奉献、正直勇敢的个性表现出来,这种脱离了审美主体潜在意识的刻意模仿严重脱离了人物形象刻画性格真实的要求,是赤裸裸的性格虚假。其次,作为一部西游题材电影,片中设置的神仙角色过少,有偷工减料之嫌。例如,当炼丹炉被孙悟空破坏的时候,最重要的角色太上老君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甚至连一个守卫、一个道童都没有。这严重不符合受众对经典原著的认知,也不符合炼丹炉这种贵重物品需要严加看管的生活逻辑。第三,玉帝这个人物的刻画也同样是失败的。纵观全片,玉帝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身边几乎没有参谋,总是被迫御驾亲征,唯一的门神杨戬还想造反。这完全不符合玉帝是文武百官之首的既定形象。而影片中将玉帝这个文官形象改变成武力高强的武将的做法也是略显荒诞的。这些都不符合审美主体对经典形象的现实体验。第四,片中人物关系的设置毫无章法,严重偏离原著对人物关系的梳理。例如,菩提和观音关系相当离谱,在影片中菩提居然屈从于观音菩萨。菩提去教导孙悟空竟然是受观音的命令。众所周知,原著中,菩提和观音至少也是平起平坐的,而此片中这个人物关系的设置完全有悖于原著,是对原著的肆意篡改,这种内容虚假化的杜撰,会造成人们对历史的曲解,属于高碳美学的范畴,且为害不浅。

  可见,影片创作者这样做的结果最终会导致人物形象刻画的失败,使受众看后觉得内容空洞乏味,毫无收获,浪费金钱和精力;而影片也因此失去了艺术真实,成为具有高碳范畴的艺术作品。

  三

  非互动型数字艺术基本上可以说是原子艺术的衣钵继承者和发展者。从胶片电影电视到数字电影电视,从原子动画到数字动画,所不同的主要是传播介质以及由新介质带来的表达手段的提升。电影电视画面的清晰和唯美、超现实途径的创建、三维度空间的产生,这都是数字媒介带来的艺术进步。但是从根源来看,非互动型数字艺术与原子艺术是大体一致的,也就是说艺术文本的创作有定规可循。 对于低碳艺术的创建,马立新教授提出“直观真实”“客观真实”“主观真实”三种真实原则。而我个人认为,在这三种真实中“直观真实”“客观真实”是可以全盘接受的,这两种真实的内涵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遗憾的是,很多3D电影都没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尤其是其台词的设置过于生硬、浅薄,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且从中看不出有任何精心雕琢的痕迹。

  首先,台词的设定要符合受众主体的生活经验和日常用语习惯。例如,在3D电影《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中,孙悟空和狐狸精交尾的那一段,“诶呦,你是250!啊对!我是250。”以及孙悟空和九尾狐成年后相逢,两人算各自的岁数,二百五十岁的孙悟空高兴地叫嚷“我二百五!我二百五!”这种令人感到“无厘头”的台词,不仅不符合影片的时空背景,更不符合受众的日常用语习惯,是典型的为搞笑而搞笑。这种为虚拟场景设计的台词完全不符合直观真实的要求。其次,弱智化台词的频频出现使得影视作品的艺术魅力大大降低。例如在中,天庭大小官员,一律称呼二郎神为“二爷”;菩提仙人要赶孙悟空下山,孙悟空临走前突然从背后抱住师父说:“天上冷,飞来飞去多穿点。”编剧在这种情景和语境下让剧中人物说出诸如此类弱智化对白的情况,在片中比比皆是。这种台词完全不符合受众主体日常的生活逻辑和交际经验,是彻头彻尾的内容虚假。第三,不得不说演员的普通话不过关,港式粤语腔太重,再搭配那浅薄的台词,比如“你今天开森不开森啊”“今天也要开森哦”“天变冷了,记得加件衫哦”,这些不仅脱离了西游记所展现的时空背景,也是对艺术经典精神风貌的背离,也是对客观真实的背离,其出现的后果就是导致电影从我们主流追求的低碳艺术沦为高碳艺术。而丢失了“直观真实”“客观真实”的艺术文本是注定要失败的。

  “高碳数字艺术像涌动的泡沫,表面繁华,内置空洞。”③这些不同形式的虚假的艺术文本借助于荒诞离奇的情节和场面,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满足了人性中的猎奇心理和窥探欲望,蒙骗了部分艺术修养不深的社会大众,严重误导和影响了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大众的精神鸦片,是典型的高碳艺术。原著《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环节早已被国人所熟知。19世纪60年代创作的动画片《大闹天宫》使得这个故事脍炙人口,成为人们童年记忆中的经典。但3D版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将人们心中的经典桥段彻底击碎。影片中大闹天宫的原因居然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为的是一只狐妖。而其人物形象完全颠覆了受众此前对《西游记》的认知,彻底摧毁了孙悟空不畏权贵、追求自由主义的叛逆形象。故事的改编相当无趣,这跟创作者观念守旧、想象力匮乏有关。不过,这的确符合当下高碳艺术作品泛滥的时代特征。原著具有的批判精神和正能量被改变的荡然无存。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给创作者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创作资源,能改编成电影的素材数不胜数。但票房至上的意识,迎合低级趣味的理念,肆无忌惮篡改经典的行为,严重违反了艺术真实的本体特征,是一种高碳艺术的创作手法,从而导致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这种作品不仅起不到艺术作品应有的道德说教功能,反而会激发审美主体沉浸型自由情感,从而影响受众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艺术家在创作影视作品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吸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创作素材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从而使作品符合时代规律和现实世界,符合艺术真实的本体特征,并使影视作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身心健康的终极目的,使受众获得心灵的滋养和思想的启迪。因此艺术作品只有具備艺术真实的本体特征,才能避免艺术虚假。

  (责任编辑:伍益中)

  注 释:

  ①所谓沉浸型自由情感是审美客体以特殊的内在形式刺激主体全部生理和心理官能而产生的具有致瘾性质的强烈精神愉悦,对主体身心健康具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作用;参见马立新著《数字艺术德性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②鉴于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正在形成全球性的人类共识,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又鉴于“低碳”这个称谓已经由最初的“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内涵延伸为“绿色、环保、高营养物质生活”的象征外延,那么,我们将陶冶型自由情感定义为低碳自由情感,简称低碳美;将沉浸型自由情感定义为高碳自由情感,简称高碳美;参见 马立新,自由情感美学与低碳美学论要{J}理论学刊,2014,(1)。

  ③马立新 :《数字艺术德性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16页。

  参考文献:

  [1] Paul, William (1993) ‘The Aesthetics of Emergence in Film History, 5:3, pp. 321-355.

  [2] Prince, Stephen (2012) Digital Visual Effects in Cinema: The Seduction of Reality,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3] 马立新.数字艺术德性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马立新.论低碳艺术的本体特征及其建构机制[J].现代传播,2014(4).

  本文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院级课题《3D电影中的高碳美学研究》(编号:HY1905040601)研究成果。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