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现实主义”绘画样式与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之关系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海 热度: 14302
于淑洁

  〔摘 要〕现实主义油画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发展历程。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初期传入中国以来,到20世纪初被中国知识界认可,并逐步形成独具本土特色的“现实主义”模式,这种绘画样式成为中国近现代油画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关键词〕油画;现实主义样式;中国近现代油画;传播与普及

  西方油画作为一种绘画样式,在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初期传入中国以来,到20世纪初被中国知识界认可,这种认可主要以“现实主义”样式为主要代表形式。经过近现代中国绘画界的推广与传播,“现实主义”样式在中国开始普及,形成以“现实主义”样式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的油画认知,“现实主义”油画样式成为中国近现代油画的代表范式。

  一、现实主义油画样式的引进

  油画传入中国最早是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利玛窦等人把西方的油画技术以及图像文化带到了中国。但油画在中国真正作为一个重要画种并得到普及,应该是20世纪初的事情,原因是那个时代开始,“油画”才被中国知识界认可,“油画”从那时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画种在中国开始其“意义”之“旅程”。而其中最主要的是以“现实主义”样式为代表在中国开始兴起。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历史原因促使中国知识界开始与西方对接,“油画”作为西方绘画的代表样式开始被中国知识界认可。这种认可以“现实主义”的油画样式为主要代表,开始在中国绘画界兴起为标志。以徐悲鸿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新派画家是“现实主义”油画样式在中国最初的推动者与传播者,形成了现实主义绘画作为样式在中国的第一次系统的传播。

  二、20世纪30-40年代:“现实主义油画样式”在中国得到认可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给予现实主义油画样式得以充分表达的时机。民族救亡使现实主义油画样式得到展示,大批艺术家利用这种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的样式进行了大量绘画创作,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使现实主义油画样式在普通民众范围得到共鸣与认可。不仅实现了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培养了民众对现实主义油画样式的视觉认可,使现实主义油画样式在中国扎下根基。

  形成这种态势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大量艺术家自觉地选择了现实主义油画样式进行的大量创作实践,另一方面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进步力量的大量倡导,尤其是毛泽东主席1942年发表的对后来的中国文艺创作影响深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鲁迅先生为代表的左翼进步文化人士的努力。

  一大批艺术家如徐悲鸿、司徒乔、王悦之、江丰、许幸之、唐一禾、王式廓、胡一川、冯法祀等,他们自觉地投入到民族救亡运动,充分利用现实主义油画样式所具有的表现现实世界的优势,描述了中国军民真实的抗日生活,展示了民族的精神面貌与不屈的意志,使现实主义油画样式在中国扎下根基,为以后现实主义油画样式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各方面的基础。

  三、20世纪50-60年代:“现实主义油画样式”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期

  20世纪50-60年代,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从经济到文化开始新的发展。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那个时期中国在各个方面以苏联为学习榜样,绘画方面也是如此。为此,中国政府派出了一批留学生到苏联和东欧学习,同时还聘请了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美术专家与教授来华举办各类油画训练班与讲学,如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院举办的油画训练班,前南斯拉夫画家博巴在浙江美术学院的讲学等。这些举措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熟练掌握西方现实主义油画样式与技巧的人才,如靳尚谊、詹建俊、全山石、刘华清、何孔德、湛北新、侯一民、王流秋、高虹等,他们逐渐成为新中国现实主义油画样式的奠基者与成就者,形成了以俄罗斯画派的写实技法为基础的中国现实主义油画面貌,建立了以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开创了“现实主义油画样式”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四、“文革”时期:“现实主义油画样式”的变异表现,同时也是普及基本现实主义认知习惯的时期

  发生在中国1966年至1976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导致了“现实主义油画样式”在中国的发展轨迹中断。在这期间,由于政治原因,来自苏联的现实主义油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批判,在与苏联修正主义决裂的同时,绘画上同样展开了分离。

  在美术创作领域,形成了以“主题先行”和“三突出”为典范特征的创作模式,并建立了在“两结合”的创作方针基础上的英雄主义创作观。所谓的“主题先行”就是有官方指定作品内容,主要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主义形象,是这一时期的核心内容。而“三突出”则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结果在绘画作品中就出现了无限度地把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形象过度强化与美化,把反面人物彻底丑化,形成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完全对立,作品中的人物呈现为模式化与脸谱化的表现,个性的表现完全被抹杀。

  具体在油画作品中,虽然也是写实风格为其主要方式,但由于模式化与脸谱化的绘制手法,过度强调政治内容的指导原则,在油画创作中出现了这个时期非常典型的“红、光、亮”与“高、大、全”式的风格特点。所谓的“红光亮”具体“红”指画面以红色基调为主,象征革命;“光”指没有明显的绘画笔触,以便符合普通群众的欣赏要求;“亮”指用明亮的光线表现欢乐与胜利的气氛。而“高大全”具体指画面中的正面人物具有高大、完整、标准的体态造型。这种绘画风格样式夸张和扭曲了苏联现实主义绘画创作模式的某些倾向,形成了那个时代中国普通大众最容易接受最容易解读的绘画图像。中国的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开始演化为高度理想化的、浪漫的虚夸的英雄主义倾向。

  尽管这个时期中国的现实主义油画具备很强的写实能力,但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并没有真正地反映现实,画家没有对现实生活自由描绘的权力,而只能为了政治宣传的需要去进行绘画制作。到了“文革”后期,大多数的油画作品呈现为主题单一、手法单一、创作思维僵化、形象单一、绘画语言虚假的整体面貌。由于片面强调艺术为政治服务,使得现实主义油画样式成为虚假的绘画模式。中國的现实主义油画发展进程进入到一个误区。

  不过,这个时期由于所谓“现实主义”绘画的单一发展,在另一个方面也培养了普通大众的赏析习惯,那就是对“写实”风格绘画的普遍接受,在某种程度上为“现实主义”绘画样式在中国以后的发展无意识情况下提供了某种“欣赏习惯”的支持。

  五、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叶:“现实主义油画样式”在中国的又一新的高峰

  “文革”结束后,中国的国情发生了变化。绘画界也开始了新的发展,首先反思“文革”的高度模式化与脸谱化的绘画手法,画家们开始对“现实主义”绘画的内涵重新考虑。一部分画家重新对俄国的巡回画派现实主义进行再研究,一部分画家则对法国的现实主义绘画展开探讨。随着国门的再次打开,一些外国的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展览在中国出现,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举办的《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为中国绘画界展示了另一种现实主义绘画面貌。这一切导致那个时期中国绘画界对现实主义油画开始了新的思考与创作。出现了伤痕美术、乡土美术等新型现实主义油画样式,改变了“文革”时期单一的“红光亮”“典型化”等绘画方式,出现了崭新而多样的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局面。

  新型的现实主义油画第一种类型:“伤痕”美术。主要存在着两种创作状态,一种是以高小华、程丛林为代表的“反思文革”类的作品,另一类是以何多苓为代表的“知青题材”的作品。新型的现实主义油画第二类型是乡土自然主义美术,其题材从“文革记忆”转向更宽泛的小人物生活和风土人情,愤懑、感伤的情绪不再明显了,逐渐让位于平静的人性慨叹和风景陶醉,其中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最为突出。這些作品真实反映了“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在思想观念领域所发生的种种新变化,重塑了“现实主义”油画的魅力。

  20世纪初现实主义油画样式中国被认知,随即演变成油画创作的主流派别,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与发展,逐渐在概念与内涵上更深层次地诠释出中国式“现实主义油画样式”。现实主义油画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发展历程,并形成了独具本土特色的“现实主义”模式,这种绘画样式由于在中国所形成的积淀与文化基础,成为中国近现代油画艺术的最具代表性的“形式”。 (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佟迅 王延信.文革时期样板戏的传播对艺术生态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2012.

  2.李士近.存在与记忆:新时期的“伤痕”油画. 【J】.文艺研究.2006.

  3.王宏建 袁宝林.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