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优秀的民间文化在这里产生和发扬,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太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处于消亡的状态。而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对文化有着传承的责任,本文着重以广西钦州民间音乐为例探析广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广西;传统音乐;传承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境内居住着以壮族为主体的12个世居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随着历史长河的积淀,这些扎根于最原始民族的本土音乐文化已然成为每个民族最宝贵的非物质财富之一。广西民族音乐文化大都起源于田间地头,经过劳动与总结积淀下来的音乐元素,代代口传心授而来,元素中包含的乐器、旋律、歌词、语言等都反映了当地的生活气息与精神面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不再满足于原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间生活,各种各样的现代化新媒体占据着人们的生活,传统音乐文化也受到了现代化和新媒体的冲击。而在整个社会中,能够肩负起传承民间传统文化使命的载体就是学校教育,本文将以广西钦州区域音乐为例,分别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分析以学校教育为载体传承和发展广西民族音乐文化。
一、由多元文化因素决定的民间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发展
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特点和根植于田野的乡土气息,例如广西钦州市,有烟墩大鼓、八音班、采茶戏等民族民间剧种,其中“烟墩大鼓、八音班、采茶戏”均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遗项目”的确立,足以说明广西本土传统音乐的地位以及地方政府对于文化保护的重视。而学校音乐教育的主体大部分来源于广西区内不同民族的学生,立足于他们熟悉的环境从而展开更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学习本土传统音乐文化,既有很高的传承保护价值,又有教育价值。不失为传统音乐保护的一条可行性方法。同样以广西钦州为例,汉族、壮族为钦州世居民族。方言主要以粤语-钦廉片、客家语-涯话、邕南土语为主。而八音班及采茶戏等当地剧种也多以地方方言演唱。据笔者调查当地学校教育多以“双语”教学为主,即普通话与白话,这就为语言体系与音乐体系形成了一种互相平等的关系。如果让采茶戏、八音班等地方剧种走进校园,成为艺术必修课,由外聘专业教师系统性传授,让学生通过真实实践与学习,真正投入其中,了解到自己本土的传统音乐,使得学习传统音乐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对于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由区域位置因素决定的民间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华南地区,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面向东盟各国,为中国—东盟交流合作前沿区域;钦州作为地处北部湾经济区域的中心地带,全国沿海“一带一路”的主要城市,学校教育链条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设备完善,人才的专业性过硬,传统音乐教育在学校的普及便有了结实的基础。例如广西钦州八音班,是广西传统吹打乐的代表,在广西钦州、玉林、南宁等地流行,表演形式多为多种器乐组合,主要演奏乐器有唢呐、笛子、长号、二胡、阮等。但由于钦州八音班的演出多存在于乡村各大大小小的场合中,传承人也久居田野,久而久之,生活在城市里的大众形成了只闻其名,不知其里的状态。而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通过更加科学的教育模式对八音班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且可以在学校教育的潜移默化中保护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留存,不至于到消亡的结局。再例如广西钦州壮族“采茶戏”,以粤语方言为主要唱词。“采茶戏”民间群众基础深厚,定期会举行大量的演出,采茶戏舞台布景简易,故事情节不复杂,是广西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但目前采茶戏的受益群体基本为中年人和老年人,年轻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很少去关注采茶戏之类的传统音乐劇种,原因有二,一是采茶戏作为古老的音乐剧种,传承人多数为年岁已高的老艺人,年轻人已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视听享受;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下,风格迥异的新媒体也在渐渐代替这些需要静下心细细品味的古老传统文化。针对这一点,政府可以利用学校为载体,开设相关的欣赏课程、并聘请传承人来校进行讲座与演出等。使学生了解自己区域的传统音乐,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瑰宝。与此同时,可以以东盟为契机,利用中外音乐研讨、交流的方式推广广西区域音乐,并借鉴其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三、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的现状与发展
目前,随着高校对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重要性与紧迫性意识的提高,各高校纷纷开设了民族民间课程,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都被收录到高等艺术院校的课堂与教材中。高校作为高层次文化的传播载体,将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融入课堂、写进教材,是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音乐的一项重要的途径,同时也发挥了文化的导向作用。目前,民间音乐与高校的融合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邀请传统音乐的传承人进校园开展相关的艺术普及与演出,二是通过学生外出艺术实践采风的形式深入传统音乐的发源地,近距离直观地感受民族音乐。2018年广西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采茶戏”传承人到广西钦州学院开展采茶戏艺术普及,传承人都为年过七旬的老艺人,艺术传承老龄化显现出非常严峻的问题,通过座谈,传承人表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接触民族音乐,老艺人也为民族音乐的未来表示担忧,希望通过与高校的交流,能够唤起当代大学生对民族音乐保护的意识,并培养出热情,带领民族音乐走向光明。目前大学生外出采风已成为各高校艺术类课程很重要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可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专业教师带队的形式,与相关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形成采风汇报记录,并整理成册,将会为传统音乐文化起到保护作用。在多元化的民间音乐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是未来音乐初级教育、中级教育系统的中坚力量,抓住对在校生的音乐培养,未来的传统音乐传承工作就会开展的越顺利。
高校民间音乐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音乐基础知识的薄弱。据笔者下乡到钦州灵山县调研得知,民间音乐的传承人普遍受教育程度都不是很高,这其中有很大部分的传承人是没有音乐基础的,基本都是跟随老一辈艺人口传心授传承来的手艺,随着一代代传承人的老去,那些没有被记录下来的乐谱也就随着传承人的老去而无从考究,所以也导致了现在民间音乐传承的断裂。而高校的社会功能决定了通过培养人才,去促进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高校不仅作为一种传递文化的载体,也担负着继承、发展文化的任务。有两种途径可以促进高校学生深入了解民间音乐,其一是将民间音乐当成一种必修课去普及,从民间音乐的节奏、唱法、旋律等各类元素,加入教学法系统地传授学生;其二是组织学生下乡采风,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民间音乐最原始的环境,将采风的素材抄录并整理下来。二是本民族的归属感不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本身就是由不同的民族组合而来,而每个民族文化都是不可复制的,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才能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目前高校有不少学生认为上民族民间课程无足轻重,混混就可以过关。学校要纠正学生的消极思想,宣传相关文件,要让学生的民族意识变得强烈,只有这样文化传承的工作才会有效地开展。三是如何推广民间音乐。广西的地理位置面向东盟各国,从2012年开始,中国东盟音乐周都会在广西南宁举办,邀请各个国家的音乐团体及学术团队交流演出,在每届的学术论坛中有一个重要的部分便是探讨各地音乐理论脉络及艺术实践借鉴与融合之道。借由东盟的平台推广广西文化,并吸收外来精华的音乐文化不失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次,可以组成专家组编订民族音乐教材,使广西区内的民间音乐更加系统化地留存下来。最后,加强师资的培训,组成少数民族音乐青年教师团队,走出去学习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少数民族传承及发展相关工作的规划和落实。
参考文献:
[1]周雨城,史红玲.湖北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2018(05).
[2]傅利民.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的相关思考[J].中国音乐学,2018(3).
本文为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阶段性研究论文,项目编号为:2017KY075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