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书法美学意象解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海 热度: 17633
张珊

  〔摘 要〕我国的书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同时兼备绘画的形象感、音乐的律动感以及舞蹈的姿态与神韵,并且不同艺术形式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极具艺术美学的张力。可以说书法艺术既是蹉跎岁月的见证,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深度剖析书法美学意象,有助于促进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书法艺术;美学意象;传统文化

  我国的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进而传达意象、烘托意境的极具主观感受的艺术表现形式,故而专业领域将书法称之为意象性艺术,而本文所说的书法美学意象,则是基于美学理论,立足于美学角度,深度探析书法理论环节存在的意象问题。书法美学意象是书法研究爱好者审视书法艺术美感的思维模式,其研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一、简述书法美学意象

  书法美学的主旨在于研究书法审美意识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特征及规律,我国的书法美学深受当时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形势及时代文化主导思想的影响。所以说书法意象既是培养意识形态的特殊方式,又具备引导思维模式的作用。

  从广义角度来说,书法美学意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主体美学意象和实体美学意象。其中,主体美学意象具有结构层次分明的特征,属于较为完整的美学意象结构体系。而形式美学意象又可以划分为一般形式美学意象和特殊形式美学意象两方面,顾名思义,一般形式美学意象具体体现在结构对称性、主体虚实结合、形态转换等方面,而特殊形式美学意象则更具抽象化。另外美学意象的风格既有刚柔并济的表现形式,又有刚柔分化的表达手法。

  二、魏晋时期确立“意”思想观念

  纵观我国的文字历史发展进程可知,到魏晋时代,五种书法艺术形式已进一步成熟。古老文字的特殊元素符号已逐步演化成文字。结合书法艺术各阶段的发展特征来看,魏晋时期的文字艺术思想已摒弃传统理念,书法已经成为文人墨客对自由及其精神追求的表达手段,“意”成为人们的主体追求。以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为例,其著作明确阐述了个人在书法艺术领域观念的转变。例如,在《自论书》中有相关记载,其大致意思是:书法意念及审美情趣的转变,每一个文字的点画勾勒都表达出作者的深厚情感,其追求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高度融合,从而营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境界。研究学者陈望衡先生认为“得意忘象”的精髓在于“得意”,该词具有及极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也充分印证了魏晋时期主张“意”的内涵和宗旨。

  三、两宋时期对“贵意”的深化

  进入宋代,人们对“意”的解析角度与深度是多元化的,其中一种是指书法艺术爱好者在培养艺术情操过程追求的怡然自得;一种是指书法艺术创作人抒发情感的洒脱,体现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悟,进而显示出其不拘小节的个性,其中,王世征先生对此的分析则更加到位,他认为宋代书法家对“意”的理解层次包括如下三方面:其一,意识形态;其二,审美情趣;其三,艺术神韵。宋代人们对“意”的理解倾向于创新。推崇特立独行的艺术风格,则是宋代书法作品的难能可贵之处。由此可见,宋代人对“意”的解读精髓在于突出个人的鲜明特征。

  四、明清对“意”的拓展

  当我国进入明清时期,“意象”的内涵更趋向于丰富化和成熟化。在“诗词歌赋”研究领域,通常将意境、气韵、趣味等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映射出“意象”所传递的审美情趣和鲜活的艺术特性。从书法艺术领域的“意象”来说,其“意”的内涵是立足于宋代书法艺术创新基础上的,更加侧重于“意象”的理论品格。

  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对“意象”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康有为对碑文怀有极其浓厚的审美情趣,他的作品营造出一种超脱而深远的艺术情境。另外,刘熙载对“意”的理解则更加深化,其主体思想是指“书意”是建立在书象基础上的,而“书象”则强调了书法艺术的核心和精髓。基于此,他进一步将“意”与神、能、逸、妙四品相论,总结了前人的理解并进行了拓展,也不失为一种更具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我们都知道,草书主要依靠狂放不羁的艺术形态表达整体文字的韵味,进而烘托出作者独特的思想境界。书法作家借助草书洋洋洒洒的意态,传递浓厚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追求。例如唐朝文学家韩愈对著名書法家张旭的称赞,其大致意思是:喜怒哀怨都表达到极致,能够将观赏品鉴者引入意境,酣畅淋漓的体会浓重的情感和韵味,使人久久不能平息内心的波澜。正是“意”赋予了整个意象蓬勃的生命力,彰显出无穷无尽的意味。与此同时刘熙载认为草书艺术应当追求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思想放空,心无旁骛地投入创作,而这一状态就是“莫非自然而不知其然”的境界。另外书法研究者陈方既先生则认为,书法讲求毫无保留地抒发情感,不拘泥于小节,心力合一。

  五、各类书法形式简析

  1.篆书固若磐石的笔锋风格 篆书是我国古代比较富有特色的文字表达形式,在书法艺术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总的来说,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其中,大篆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并保留了象形文字的部分特征,而小篆则是秦朝时期的通用字体,也是该种艺术形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针对此,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探析篆书的美学意象特征,旨在为读者带来重要的启示和别样的感受。

  其一,从“力”的角度来说,篆书笔画勾勒较为硬朗,具有坚若磐石的特征,具有极强的线条力度美感。而且篆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用笔变化较少。

  其二,从书法点画方面来说,篆书的点画处理方式别具一格。其文字的右下行部分和收尾不会出现任何波折,这也是篆书与其他书法形式最为直观的不同之处。

  其三。从结构形式和意象方面来说,一般的篆书都是外围长、中间紧缩。

  其四,书法艺术领域的“龙脉精神”。其被书法创作者赋予鲜活的生命力和极大的张力。换言之,我国的书法艺术讲求对艺术命脉的把握、气节的宣扬和文化的传承。而篆书则具备弘扬这些精神的全部特性。

  2.隶书的形体结构 隶书在我国书法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隶书由篆书逐渐发展演变而成。因此在结字形态上由长方逐渐变化为方扁状,横势开张是隶书成熟鼎盛时期的典型特征。例如东汉时期的《礼器碑》《西狭颂》《曹全碑》等。从美学意义上,典型的隶书笔画特征被称为“蚕头燕尾”,隶书的长横笔画最容易体现这一特征,圆笔如蚕,波磔如燕尾。这种带有装饰性的笔画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提按的力度,与此同时,还需注意文字在纸张上的协调性和美观度。相对于篆书笔法的单一性,隶书的用笔则更具变化性和艺术性。综合比较,隶书的发展对于书写更具实用性。

  3.草书的自由洒脱 在书法创作领域,草书是简化文字笔画的艺术形式,在书写过程中,创作人要注重文字渲染力,隐化浓郁的情感色彩。总体来说,草书是行书的发展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且行书更具辨识度,这也是其与草书的最突出的特性。通常,人们普遍认为草书艺术家的性格更加豪放、不拘一格,毕竟这是一种自古延续而来的思维习惯,但笔者却有另一番理解,本人认为草书艺术大家的性格可能豪放、洒脱,不拘小节,这通过其艺术手法也有所体现,但草书本身的书写形式就更加简单、自由,这也是鉴赏者形成其主观论点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草书的发展过程也是书法艺术家的风格形成过程。

  4.行书讲求的行云流水 如果说草书是崇尚自由的,那么相比之下,楷书就显得较为呆板,而行书则是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一种书写形式,其文字形式流畅、自然,既不像楷书那般工工整整,又不像草书那样肆意挥洒,因此,行书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著名书法大家王羲之的行书享誉世界,从某种角度来说,行书是汲取了草书与楷书的艺术精髓,兼具二者的优点灵韵,而且行书又比草书更具辨识度。本文笔者更是对行书青睐有加,因为行书更加享受云淡风轻的意境。行书不仅具备文字的表达作用,更具有极高的艺术品鉴价值,充分彰显出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其形式多变,易于理解,不仅如此行书也是表达人生态度和思想追求的方式。总而言之,形式在书法艺术领域的独特魅力是无可取代的。

  综上所述,书法艺术既是印证民族荣辱兴衰的关键载体,又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我们应当深度剖析各类书法艺术的精髓,了解其内涵特征,进而永保书法艺术的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张兴成.探寻中国书法美的本体精神——评崔树强《气的思想与中国书法》的学术价值[J].书画世界.2011(04)

  [2]丁建中.书画同源之我见[J].金山.2011(07)

  [3]张军.书骨画魂翰墨情缘——刘建丰书画小记[J].黄埔.2008(03)

  [4]张永红.漫说书法何以成为艺术[J].美术大观.2007(1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