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是2017年中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论坛当晚,文艺晚会《千年之约》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为向世界各国展现中国文化与千年文明,为突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峰会主题,展现国家发展成果,体现古都风貌,彰显大国风范、古都韵味、开放包容和诚意待客的氛围,剧院工作者多方调研,深入研究,历时六个月完成了峰会文艺演出活动的环境艺术设计与艺术氛围营造,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笔者从高峰论坛环境艺术设计的服务对象、设计定位、传递理念、环境艺术设计及改造内容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总结。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国家大剧院;环境艺术设计
引?言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是2017年中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秘书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等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高峰论坛,来自一百三十多个国家的约一千五百名各界贵宾作为正式代表出席论坛。论坛当晚,文艺晚会《千年之约》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用多种艺术形式展现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商旅贸易之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体现出中华文化历史的纵深感,以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作为国家最高表演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被指定为承接本次高峰论坛文艺演出的艺术机构。为向世界各国展现中国文化与千年文明,为突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峰会主题,力求展现国家发展成果,体现古都风貌,展示北京市民喜迎盛会的热情友好,彰显大国风范、古都韵味、开放包容和诚意待客的氛围。按照中央部署,在中筹委、外交部的统筹调度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保障服务领导小组文化宣传和文艺演出组的直接指挥下,在社会多方力量的大力协助下,剧院工作者多方调研,深入研究,历时六个月完成了本次峰会的环境艺术设计与艺术氛围营造,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在此,笔者从高峰论坛环境艺术设计的服务对象、设计定位、传递理念、环境艺术设计及改造内容等方面进行梳理与总结,从而为日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一、解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肩负时代使命
2016年底,国家大剧院承接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演出活动。为保障活动顺利进行,剧院工作者深入学习、研究“一带一路”核心思想,明确时代内涵。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植根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學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自2015年倡议提出以来,全球有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并已经成为各方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和积极参与推进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有效增进了各国民众福祉,形成广泛国际合作共识。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各方共商、共建“一带一路”,共享互利合作成果的国际盛会,也是加强国际合作,对接彼此发展战略的重要合作平台。
主办高峰论坛,既是总结过去,更是规划未来。通过本次论坛,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和高效的国际合作平台;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一个更加紧密和强劲的伙伴关系网络;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为引领,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和均衡的全球治理体系,从而开辟“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局面,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迈上新台阶。
通过深入学习、解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旨与目标,剧院工作者们更加明确了自身所肩负的时代和政治使命,增强了参与盛会筹备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积极投身各项工作的筹备中。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及改造工作,以“一带一路”的思想为根本指导,旨在体现首都北京的古都风貌,展示北京市民喜迎盛会、欢迎各国来宾的热情友好,营造彰显大国风范、古都韵味、开放包容、诚意待客的环境艺术氛围。
二、把握活动内涵,深入研究环境艺术设计服务对象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演出是论坛活动的重要一环,其观演人群即为剧院环境艺术设计的服务对象。经过对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解读,剧院工作者们明确了出席此次活动的人员构成、参会目标及合作导向。不同于剧院的日常演出,此次文艺演出的观演来宾主要为高峰论坛领导人圆桌峰会、高级别会议的嘉宾国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及随员。针对如此高规格的大型政治活动,如何满足目标观众群的审美体验成为工作人员首先面临的问题。审美体验的核心是目标观众群获得信息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愉快的心理体验是由审美对象激发而产生的。不难看出审美体验的过程涉及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目标观众群为何,也就是环境艺术设计到底是给谁体验的;二是能够激发目标观众群愉快体验的内容为何。对这两个方面的判断是设计最核心的内容,是决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和品质的真正关键。
本次高峰论坛文艺演出活动分为室外与室内两大区域,与全民性的节庆活动不同,活动场地不对大众开放。因此,从文化修养与审美角度分析,目标观众群只存在两类人群的视觉角度,即嘉宾的角度和媒体的角度,而媒体角度的引申内涵则为世界范围的全民角度。而这两类人群的文化修养与审美角度看似涵盖范围极广,但在某些角度却是趋于一致的。从文化构成剖析,本次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与会人员都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观,以人文精神、合作共赢为出发点;从审美视角解读,无论是各国政要还是参会媒体,其视觉感受也是趋于一致的,即对东方文明与“丝路”精神认知的共鸣。
三、紧扣时代内涵,明确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与定位
国家大剧院在此次文艺演出活动举办之前,曾经承接过国际奥委会第120次全会、APEC北京峰会等重要活动的来宾接待工作,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具有一定阅历的。但是,从此次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组织策划的角度分析,本次论坛与上述会议有极大的不同之处。在APEC北京峰会等会议中,中国是作为参与国加入到这些国际组织中,从设计的角度剖析,我们所要呈现出的是中国有什么,中国的特色是什么。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由中国发起的国际合作机制,中国作为组织者和发起者呈现的不仅是本国的文明历史与民族精神,更应展现现代中国的包容性、开放性与先进性,从而证明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有资格并且也有能力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发挥作用。而此种理念不仅是此次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所赋予的时代内涵,更是文艺演出环境艺术设计的主旨思想之一。由此,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与定位也就十分明确,即在展示中国千载文明的同时,突出中国作为当今世界大国所具备的包容性、开放性和先进性。
新时代的中国不仅有众多的历史名胜,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会议主题,如何打造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环境艺术氛围,体现中国现代的视野、精神与品质,向世人传递传承与发展、包容与开放的主旨思想成为剧院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考验。要传递这样复杂的信息,不是单纯依靠绚丽的景观装饰与灯光照明即可表达出来的。中国有着独一无二的国家形象与大国气质,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替代的。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必须依托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来呈现当代中国的大国风范与文化自信。在本次高峰论坛的环境区域规划中,人民大会堂与国家大剧院形成联动,并涵盖天安门地区及长安街周边地区,以“民族意识、庄重恢宏、厚德载物”为理念,与北京的古都风貌相协调,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营造庄重大气的气质。由此,具体到国家大剧院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剧院工作者秉承上述理念,改变了G20峰会等重大活动中满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来强化民族属性的环境氛围营造方式,转而采用以中国文化与民族内涵为主线,以世界通行的艺术语言为载体,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力求表现出中国的包容性、开放性与先进性;在表现古国历史与文明的同时,更多地展现今下中国与世界的交融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四、以环境艺术设计为载体,穿梭千年文化,唱响“千年之约”
(一)多层次的灯光照明设计,打造光、影交融中的艺术殿堂
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文艺演出环境艺术设计中,灯光设计是一大亮点,也是各国嘉宾到达剧院最先关注的焦点。灯光设计分为两大部分,即剧院夜景照明与剧院内环境照明设计,涉及北门主入口、剧院壳体、南门入口、剧院外围绿化带、北门大厅、北水下廊道、橄榄厅、公共大厅、南水下廊道及电梯井等剧院等20余个区域的灯光设计。一方面,这些区域因其位置与功能需求不同,有主次之分,服从统一的设计主题,烘托主体对象的艺术氛围;另一方面,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主体对象进行设计的同时,亦要兼顾周边环境,对整体视觉范围内的各元素进行统筹,从而形成完整而准确的审美体验。本次文艺演出中剧院的夜景照明设计正是以这样的视觉规律作为出发点。壳体建筑为灯光设计的主体对象,而壳体周边视觉范围内的环境均纳入設计范围,进行统一设计;并以视觉范围内的环境参数作为重要的设计依据之一,全新评估剧院建筑在整体环境中的平衡和协调关系。首先,调整大剧院建筑泛光照明的色彩,使其增加到8种色彩,并采用“茉莉花”音乐节律进行色彩变化;采用11000只芦苇灯和气泡灯对剧院北门入口和南门入口主通道两侧进行装饰,对主入口红墙和周边树木进行泛光照明,使主视觉范围内的光环境层次感更丰富。其次,通过隐蔽灯具的设计手段,在尽可能避免眩光的前提下,对北广场和南广场主通道两侧增设临时面光照明,为媒体拍摄提供服务;同时兼顾功能照明作用,使地面照度值由原来的2-8勒克斯达到平均60勒克斯,满足了环境视觉功能照明的要求,增强了“一北一南”两个会场入口的友善和欢乐气氛:灌木中灯光掩映,宛若闪烁的星光,点亮了艺术的星空,“水上明珠”愈加光彩夺目。
在精心设计剧院夜景照明的同时,剧院工作者与灯光设计师共同勾画,将剧院内部不同区域根据位置、作用,划分不同层级。结合亮度、色调、色温等多方因素加以变化,不同元素在不同位置的视域里呈现不同的层级属性,进而以光、影重新塑造出形态、体量、色彩和亮度值,它们之间既有冲突又有着互补关系。其中,以剧院北门大厅、北水下廊道、橄榄厅和剧院一层公共大厅为剧院内环境灯光设计的重点,并根据各自不同位置的视域强调不同的元素作为视觉主体,呈现出了不同的环境主题,形成更富有变化的视觉叙事结构。如嘉宾处于北大厅,在视觉范围内呈现的是北大厅——北水下廊道组成的层级关系;而当嘉宾步入橄榄厅,在视觉范围内呈现的便是北水下廊道——橄榄厅——剧院一层公共空间的层级关系;当嘉宾步入一层公共大厅时,在视觉范围内呈现的则是一层公共空间电梯井、《阿依达》剧目展等艺术装置——三个剧场的层级关系。这些不同的层级关系,通过不同的色彩、亮度和色温加以区分,形成了一定的主次关系,对嘉宾进行视觉引导,同时增强了演出活动庄严而又欢快的仪式感。
(二)精雕细琢的视觉传达设计,体现跨越千年的文化自信
视觉设计是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渠道,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以此来传达讯息和理念的视觉表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演出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视觉传达设计是重要的一环,包括从剧院北门、南门两个入口至歌剧院沿线的迎宾平面景观、北大厅大理石立柱装饰、北大厅海报墙与北水下廊道灯箱海报的画面设计、专场演出的临时导视系统及剧院内部活动专用导视系统等相关设计及布置工作。为契合民族意识、庄重恢宏、厚德载物的理念,并着重展现当代中国的包容性、开放性与先进性这一环境艺术设计主题,剧院工作者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颇下了一番功夫。以北门与南门入口玻璃贴为例,设计者将中国文化与当代艺术相融,提取传统山水画中山峦起伏的造型,并结合音律、乐谱的线性特点,以“线”为设计语言,以金色镜面玻璃贴为呈现载体,勾勒出一幅极具当代色感的“高山流水”长卷,以此期盼各国友人在此得遇知音,共创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新格局。在外交部领导和院领导的提议下,工作者与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协同工作、甄选艺术珍品,研讨优化展示方案,在富有现代感的剧院建筑空间中,大胆采用了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素材进行设计,利用传统青绿山水画作中纵横交错的空间构成、细腻充沛的笔墨渲染,对北门厅的14根大理石柱进行装饰。设计期间,由于画卷创作时代久远,色彩整体偏暗,尝试包柱后效果不理想。在市领导和院领导指导下,工作人员对画作整体进行调整,仅画面的色彩搭配就经历了前后几十次的筛选和修改,最终通过电脑后期去色,再经过局部上色调色处理,一点点地为画作添色。此后又经过多轮现场样品测试,才最终实现了满意的色彩。通过数字技术的重新润色和排列组合,《千里江山图》在空间中得以完美呈现。一根根石柱宛如美伦美观的屏风,锦绣壮美的山峦湖泊令人赏心悦目,形式现代简约,与剧院建筑空间融为一体;而流传千载、举世瞩目的古画宛如新生,在各国嘉宾面前彰显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浑厚的文化底蕴。
此外,为凸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活动主题,剧院工作者结合北大厅及北水下廊道的12处海报展位进行整体设计,紧扣峰会内涵,以“共商、共建、共享”“互学互鉴、互利互赢、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为主题,运用白、蓝为主色调,提取会徽中金色与蓝色两条丝带的主元素,结合剧院海报展位的空间体量加以微调,最终完成了北大厅至北水下廊道沿路海报设计与布置。北大厅海报体量宏大,北水下廊道灯箱海报内含光彩……它们与体现着节奏与旋律的曲线组成的“现代山水”及绚烂辉煌的《千里江山图》遥相呼应,尽显中华民族和聚天下、和衷共济的东方智慧。
(三)动静相宜的演出设计与多媒体设计,展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新生
在环境叙事结构中,引导视觉运动的逻辑线索,聚焦不同的事物,并将其有机地组织串联起来,是构成环境叙事的主要手法,每一个点位和专项的设计,都是整体叙事篇章中的一个章节,但其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文艺演出的环境艺术设计中,人们最先也最易受到感染的是视觉系统,因而北入口、北大厅及北水下廊道区域的环境设计均以静态的视觉设计为主,但仅仅是静态的视觉传达易趋呆板、无趣,从而造成审美疲劳;由此,动静的结合就尤为重要。作为国家表演艺术殿堂,表演艺术是剧院的魅力所在。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们便认为“乐以载道”,“乐”是人们内心的写照,音乐亦如同绘画、书法,是美学的体现,是一种“悟性审美”。因此,在剧院迎宾环境艺术设计中,特别设计了迎宾演出这一环节,包括古筝演奏与童声合唱。与再现盛世辉煌的《千里江山图》竞相辉映的是位于北大厅与北水下廊道衔接处的古筝演奏。它是剧院迎宾的第一曲,旨在使各国嘉宾步入剧院伊始便可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是通过声觉系统与视觉语言的呼应,渲染并强化北大厅区域的艺术氛围。它有着承启和引导的作用,即让各国嘉宾从喧嚣紧张的会议中放下疲惫,经由北大厅及水下廊道的过渡,放松精神,从而全情投入到文艺演出之中。此外,北广场、剧院壳体结构、北大厅的光环境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已经从视觉系統给予了嘉宾审美的体验,而古筝演奏则是视觉与声觉之间的交互体验。古筝演奏中,乐者抚琴的曼妙姿态是人所形成的韵律,美妙的乐曲则是音乐的韵律。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古筝演奏是北水下迎宾环境整体视觉艺术设计中的一个小元素,恰到好处,不喧宾夺主。古筝演奏背后的屏风设计,则是让演出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时尚”起来的点睛妙笔。
前文曾经提到,中国文人讲求“乐以载道”,而寻求“道”的方式则离不开“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交感互通。中国自古文人抚琴讲究沐浴焚香、更衣静心,选择松林月下、云水之间,从而实现“道法自然,超脱物外”的境界。由此可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环境这一因素对于抚琴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同样,在文艺演出环境艺术设计中,古筝演奏也需环境的衬托。仅仅架设一张琴案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营造演出小环境,又使其与整体艺术氛围相融合?如何在展现传统文化的同时,彰显中国文化的包容创新及时代风貌?剧院工作者经深入研究,最终以多媒体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首先,古筝演奏以屏风为背景,既不为大环境所湮没,又不会喧宾夺主。而屏风的图案则选择了与金碧灿烂的《千里江山图》相区别的水墨山水画,暗中契合了中国古代的文人精神。其二,在山水屏风的呈现方式上做足文章: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静态的山水、飞鸟、瀑布做成动画效果,再以屏风作为幕布,屏风为2组,一组4个,每组架设1台2.2万流明的投影仪,以背投方式,将动画投射于屏风之上,形成“千山飞鸟、瀑布垂渊”的动态水墨山水画屏。北大厅的古筝演奏与多媒体山水屏风的设计,利用传统与当代的视觉表现手法,以多角度、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将民乐瑰宝与时代元素相融合,真正做到既端庄又高雅,既古典又时尚,展现了传承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中的新生与活力。
(四)交相融合、相得益彰,奏响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的大美和声
北水下廊道作为来宾进入剧场的必经之路,是文艺演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区域之一。剧院工作者做了多方调研,反复出具设计方案,历经多次推翻重来的过程,最终形成了5月14日的艺术效果,受到了各方好评。在方案策划阶段,工作者研究了多种元素。一是如何引人注目。什么能够引起人的注意?从生物学的角度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色彩纯度高的物体相对于色彩纯度低的物体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体量大而完整的物体相对于分散细碎的物体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动态的物体相对于静态的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等等,这些原理运用需要充分研究并运用到环境设计的逻辑线索之中。首先,在光环境的营造中,北水下廊道整体灯光采用纯色效果,从水面照明到墙体照明,从雕塑照明到廊道照明,整体颜色趋于一致,最大程度减少不同点位光源的色彩差异,使整个水下廊道通过灯光照明形成统一色彩和整体氛围。其次,前文提到,剧院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加入了迎宾演出环节,北水下廊道西侧自北向南布置童声合唱,一百四十余名小歌唱家身穿白色纱裙,迎接八方来客,唱响和平之歌,展现出新中国未来的一代对于“世界大同,和平发展”的美好期盼与祝愿。其三,从整体视觉语言分析,北水下廊道的不锈钢柱体打破了整齐划一的叙事节奏,剧院工作者巧妙地运用迎宾花卉来改变此现状。以多束花卉分层次、由低而高的环绕不锈钢柱体,将柱体变为花卉布置的载体,使来宾的视觉焦点由不锈钢柱体转移到迎宾花卉上,形成自然的视觉过渡。此外,花卉的选择与童声合唱衣着的白色色系接近,花丛中还点缀着点点灯光,营造出浪漫梦幻、典雅大方的迎宾氛围。其四,剧院工作者对水下廊道的地毯做了特殊设计。从视觉审美角度与实用需求而言,剧院灰色石材地面无疑是不适合盛会喜庆热烈的环境氛围的。而单一的红色地毯又显得过于单调乏味,与水下廊道精致的花卉、纯净的童声合唱及典雅的灯光效果不相协调。经过多方讨论,秉承“民族意识、庄重恢宏”这一理念,设计者选取了“海水江崖”这一传统纹饰图样,将其加以变形与简化,用于装点红毯的左右两端,勾画出华贵典雅的新貌。通过童声合唱、红毯、花卉的形式,引导人们的视觉焦点,而精心设计的照明对应目标物体(童声合唱、红毯、花卉等),完成了北水下廊道整体视觉审美的信息传达,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水下仙境”,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丰富了人们的视听体验。
(五)别具匠心的艺术景观设计,展现中国当代艺术的绚烂与活力
艺术景观对空间起点缀作用,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点睛之笔。景观的总体效果是通过大量的细节加以呈现,通过细节的设计与营造体现一个主体环境和主体区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特点,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在景观设计中,艺术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艺术景观很多时候以雕塑、绘画、艺术装置等形式呈现。正是这些恰如其分且独具创意的艺术作品,成为让空间环境生动、精彩起来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景观环境仅仅满足实用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艺术景观的出现,提高了整体空间环境的艺术品质,改善了环境的景观形象,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当各国嘉宾走过北水下廊道,最先映入眼帘的即为与橄榄厅紧密衔接的歌剧院问讯处。歌剧院两侧铜门敞开,问讯处既是嘉宾步入演出主会场的必经之路,也是人们视线的尽头,是视觉的核心焦点。对比明亮洁白、恍如白昼的橄榄厅,改造前的歌剧院问讯处整体环境暗淡,缺少艺术气息。为使其能够与文艺演出环境艺术整体氛围相匹配,剧院工作者在现有基础上以最短时间进行最高效的改造,提亮整体光环境,形成精致且极具文化意境的艺术景观,从而在视觉效果方面达到最佳。首先,工作者就问讯台进行改造,在不改变原有石材的基础上,进行木材包裹,并配以剧院代表性的“兰草纹”作为问询台立面的装饰,整体台体为红木色,加以亚光烤漆处理,与歌剧院红布墙面整体色彩相近,既庄重又典雅。其二,在原有问讯处的台口框架结构上,内包与原结构色泽质地一致的轻薄简约的新型台口,并于其内安装LED灯,以柔光板调整灯光照度,从而提亮整体光效,使之明亮、柔和、温暖。其三,对问询台台面进行花卉装点。因问询台台面整体狭长,且为灰色石材,视觉效果略显暗淡。为契合欢乐、喜庆、祥和的文艺演出会场氛围,用牡丹、芍药、兰花、玉兰等中国韵味浓厚的花卉对台面进行满铺装饰,各色花卉竞相绽放,营造出热烈、浓郁的迎宾氛围。其四,对问讯处背景墙加以处理,选取我国当代国画名家袁运甫先生的作品《金碧荷塘》置于其上。荷花自古以来便为中国文化中品德高洁与和谐美满的象征,此处搭配该幅画作并配以问询台上的似锦繁花,既展现了当代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不凡造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精深,更表达了对于世界各国和谐发展、携手前行的美好期盼。
除问询处改造外,剧院工作者对公共大厅一层北侧的电梯井进行了改造。东、西两侧电梯井是嘉宾们经橄榄厅扶梯达到剧院公共大厅最先关注到的视觉焦点。原有电梯井上为花冠状玻璃管临时装置,因时间较长,花冠造型已发生变化,整体略显老旧,失去美感。借此次文艺演出为契机,剧院工作者结合剧院整体环境氛围,对这两处点位深入剖析,广泛联络国内知名雕塑家,多方调研,探讨艺术作品的风格与题材;并于全国范围内甄选与之相契合的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经过多轮研究讨论,最终分别确定了两个电梯井上适合的艺术作品类型,并委托艺术家对其进行专题创作,确保两件装置艺术作品符合剧院环境艺术设计要求且独一无二。历时2个月,电梯井艺术装置创作完毕。为适合剧院空间体量,两件装置艺术作品体量巨大,但重量却相对轻盈,单体雕塑高6米×宽6米×进深6米,比剧院电梯井的体量更为宏大(电梯井高3.8米×宽3.1米×进深3.1米)。西侧电梯井上方為当代新锐雕塑家郑路的雕塑《水音》,整体雕塑以不锈钢锻造而成,雕塑整体镂空,为楷书文字衔接而成,文字内容选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名篇《玩止水》,寓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包容天下之内涵;水的柔韧与无形成就了它的万千姿态和丰富多变的音乐节律。雕塑与音乐、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同样正如同水的变化万千,于开放包容中和谐共生。东侧电梯井上方为设计名家沙晓岚的艺术装置《共鸣》,造型为百鸟齐飞,共鸣于天际。鸟儿歌声婉转,身姿轻盈,气质典雅,似是表演者的曼妙化身,百鸟共鸣,和声悠扬,意蕴无穷。配合灯光设计,两件装置艺术作品不仅成为“一带一路”文艺演出环境艺术设计的令人惊艳的景观小品,更成为剧院公共空间一道新的亮丽景观。两件雕塑作品熠熠生辉,成为剧院艺术空间的“新地标”。
结?语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国家大剧院不仅为此次论坛活动提供了精彩绝伦的文艺演出,更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峰会主题,以“民族意识、庄重恢宏、厚德载物”为理念,打造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环境艺术氛围,体现中国现代的视野、精神与品质,向世人传递传承与发展、包容与开放的主旨思想。从光影交融的灯光照明设计到精雕细琢的视觉传达设计,再到从别具匠心的艺术景观设计……剧院工作者们集表演艺术与视觉艺术之精华,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绚烂与活力,再现了“丝路文明”中咏颂千载的和谐之声,更彰显了新时代中“一带一路”的艺术风貌与传统文化的当代新生,向世界人民呈现了当代中国的大国风范与文化自信。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