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秦腔现代戏《易俗社》以实虚互用的形态来驾驭如此厚重的题材,全景式地呈现了易俗社从初创时期至西安解放30余年间的发展历程与整体风貌,在舞台上书写出了易俗人的神采与魂魄。此剧的上演,为当代戏曲如何面对厚重庞大的历史题材提供了一定的参照,为戏曲艺术表现力的丰富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其中的艺术经验值得珍视。
〔关键词〕易俗社 秦腔现代戏 实虚互用
成立于1912年的西安易俗社,是现代秦腔史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秦腔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以易俗社历史为题材,创作一部关于秦腔艺人的戏曲作品,毫无疑问是一个绝佳的选择。作为戏曲艺术一朵璀璨的奇葩与具有标杆意义的剧社,易俗社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为创作者挥洒才情提供了广阔空间。与京剧《响九霄》、川剧《易胆大》、粤剧《梦·红船》、龙江剧《松江魂》皆以戏曲艺人生活为关注点不同,秦腔《易俗社》 [1]以实虚互用的形态来驾驭如此厚重的题材,全景式地呈现了易俗社从初创时期至西安解放30余年间的发展历程与整体风貌,在舞台上书写出了易俗人的神采与魂魄。
一
为了彰显易俗社的辉煌历史,秦腔《易俗社》从开场至幕间及结尾,以多媒体文献资料投影呈现与剧中人关震易画外音叙述交相配合的方式,将易俗社从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跨度达37年的重要历史、文献、演出、剧目、作家及演员等史料直观地呈现出来。
具体而言,多媒体文献主要包括20世纪初中华大地的苦难镜头,易俗社成立之初的时代背景,李桐轩、孙仁玉等人的图像,易俗社及莫斯科大剧院、法国巴黎舞剧团的图片、《易俗社章程》、首期学员照片(序幕);西安胜利解放的欢庆场面(第六场);易俗社的海报,有关报纸的新闻报道,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接见易俗社的照片(第七场)等。其运用多集中于序幕及最末一场(第七场)的结尾,通过编导的精心剪裁,极其节制地以视觉呈现的方式将易俗社的历史呈现出来。在舞台前区,有一道宽15.5米、高8米的无缝纱幕,这些珍贵的文献影像资料以投影的方式在幕间换场时呈现其上。
在图像呈现的同时,序幕及全剧七场的每场结尾,剧中人关震易以拉幕人的视角通过旁白来叙述史实。从1912年8月13日易俗社成立伊始到1949年5月20日欢庆西安胜利解放,将其间易俗社的成立过程、演出影响、鲁迅对易俗社的关爱及与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的联系等内容,以近乎编年史的形式进行叙述。
图像文献与旁白叙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以纪录片式的纪实风格将易俗社37年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呈现出来。无论是图像文献还是旁白叙述,其中所涉及的事实,皆绝对真实可信。这一方式,使历史成为可触碰的、直接的存在,从而带给观众无尽的震撼与感慨,使他们重新走进厚重的历史深处。
之所以采用此种方式,主要是由易俗社题材的厚重性所决定。面对这样一个史籍浩繁、脉络清晰、文献可稽的现代剧社,其经历恢宏,含蕴丰厚,编创者为了真实再现其波澜壮阔的现代发展史,借鉴当前颇为流行的文献剧[2]形态来对丰富的史料进行剪裁处理,智慧而简约。
二
在呈现易俗社历史之同时,编创者进行了颇有新意的戏剧故事创作。全剧共分七场:护社、拜师、创排、追随、登台、坚守、圆梦,分别塑造了关震易、刘天俗、高玉轩、陈甘亭、林梦芸等人物形象。剧中人物和事件的编创,迥异于易俗社历史的“大实”手法,而是坚持大胆虚构与创造的“大虚”手法。
剧中人物皆为虚构,却各有出处。社监高玉轩的原型,来自易俗社李桐轩、孙仁玉、高培支三位德高望重的老社长;教练陈甘亭的原型,来自陈雨农、党甘亭、李云亭等几位著名教练;名旦刘天俗的原型,来自被誉为“南欧北梅西刘”的刘箴俗与有“西京梅兰芳”之称的王天民;林梦芸的原型为易俗社历史上第一位正式女演员孟遏云。如此处理,既避免了对号入座,又为深入开掘人物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广阔空间。
传统戏曲以歌舞演故事,以“一人一事”或“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为叙事惯例,从而由故事出“戏”,“戏”中立“人”。在《易俗社》中,编创者打破了传统戏曲的编剧传统,以人物情感线作为脉络,不使一人无来处,不使一人无着落,不为某一人写传,从而塑造出了为戏曲坚守的易俗人的群体形象。第一场《护社》塑造了当红武生关震易以一条腿来护社的担当之义;第二场《拜师》突出表现名旦刘天俗爱戏如命的执着精神;第三场《创排》与第六场《坚守》塑造了社长高玉轩的坚守担当;第四场《追随》、第五场《登台》与第七场《圆梦》展现了林梦芸追求艺术的坚韧与执着。其中包括伶人、文人、戏迷等不同群体的代表人物,可谓场场有戏,个个感人。
这一“多人多事”的叙事形态,往往会如散金碎玉般洒落一地而失去统摄之魂,但全剧通过关震易的断腿、刘天俗的殒命、高玉轩的坚守及林梦芸的追梦,以群像的形态多层次地书写出了易俗人的铁骨、坚守与担当,凸显了易俗社的精神印记。纵观全剧,这些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并非为展现其各自命运而出现,而是作为戏曲艺人的集合来进行群像塑造,旨在从各个侧面来整体凸显易俗人的精神面貌。
面对题材本身的宏大性,以及百年剧社走出可歌可泣的先贤人物之众多,编创者打破了传统的戏曲编剧手法,以群像塑造的手法来凸显易俗人的精神,可谓“形散而神不散”。人物虽各异,但凸显的却是易俗人精神的各个侧面,具有史诗的厚重感。在众多人物中,林梦芸是一个爱戏痴戏又善演戏的女学生,因受到易俗社演出的感召,遂决心入社而终至圆梦成为易俗社的正式演员,其戏份几贯穿全剧,随着剧情的进展逐渐加重,具有结构全剧的重要作用。
三
如何使作为史实的“实”与作为戏曲故事的“虚”有机融合而避免断裂,实虚相生,以达到文献性与戏剧性之兼备,考验着编创者的智慧。编创者以“大实大虚”的手法,使该剧形成了双线叙事,提供了历史与戏剧沟通的可能。
作为易俗社历史上顶天立地、精诚守社精神浓缩的剧中人,关震易具有重要的沟通虚实的作用。在序幕伊始,关震易就以画外音的形式配合多媒体进行史实的叙说。在第一场关震易以断腿之举换来易俗社的安宁后,他深情地叙说着自己的不悔,然后再叙述1921年易俗社轰动江汉大地的演出情形。这一叙说前虚后实,将虚与实巧妙地勾连了起来。此后,在每幕结尾皆以此种方式来叙说。
在完成虚实巧妙沟通之余,编创者还极为注意历史文献与剧情演绎的有机联系。如第二场在刘天俗因病而逝后,关震易叙说:“天俗走了,带着他深深的眷恋和不舍离开了这个舞台,易俗社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困局。在易俗社最困难的时候,鲁迅先生的突然来访,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和激励。”这里巧妙地将剧情与历史陈说有机联系,使剧情的悲情与鲁迅先生来访的鼓舞和激励形成较强的张力。在第四场小玉离开西安回东北之后,林梦芸情绪激昂念《山河破碎》中的诗,鼓声铿锵震天,随之一转,舞台上展示了1932年、1934年李桐轩及孙仁玉先后病逝的影像纪录,同时伴之以关震易充满悲情的叙述,从剧情的昂扬转向史实的悲情,使舞台投射出极强的张力。正是感情间的张力,使剧情的虚与文献的实得以有机沟通。
如果說整部戏中“实”的部分,以正面表现的策略,侧重于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的话,那么“虚”的部分,则以群像的形态,瞩目于易俗人的精神面貌。这一呈现形态,使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人性的坚毅感。
总之,作为当代戏曲实践的一次成功探索,秦腔《易俗社》以实虚互用的创作原则,追求文献性与戏剧性的有机结合,既彰显了易俗社的辉煌历史,又凸显了易俗人的精神魂魄,初步具备了史诗品相。此剧的上演,为当代戏曲如何面对厚重庞大的历史题材提供了一定的参照,为戏曲艺术表现力的丰富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其中的艺术经验值得珍视。此剧也留有一些艺术缺憾,但毫无疑问的是,作为戏曲题材中的一座富矿,易俗社题材还需要后来的编创者以艺术的视角再次深入开掘,当然其也具备足够开掘的深广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桂成、卢昂.《易俗社》(新编现代秦腔)[J].当代戏剧,2017(1).
[2](美)卡洛·马丁.《千年美国文献剧》[J].戏剧艺术,2006(5).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