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昆曲《孽海记·下山》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海 热度: 12383
曹文强

  [摘要]《孽海记·下山》是昆曲传统剧目之一,也是昆丑开蒙戏,有着丰富的唱、念和身段表演技巧。剧中的小和尚本无,从小被爱念经供佛的父母送入空门,为了不在佛门清规戒律的枷锁下断送青春,大胆地冲破牢笼,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关键词]唱腔 念白 表演

  《孽海记·下山》是出有名的累功戏,唱白重身段多。过去演小和尚,都是丑扮的,勾脸,画连髯胡子妆,有许多丑恶下流的动作和念白。后来,逐步把一些丑恶的做、念都删掉了。1949年解放以后,更进一步,小和尚改成了俊扮,改成俊扮的理由很简单,既是小和尚下山,为什么要把他扮成一个化着青黝黝连髯胡子妆的中年和尚呢?这个人物明明是个情窦初开的青年,为了不在佛门清规戒律的枷锁下断送青春,大胆地冲破牢笼,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如果把他演得丑恶下流,不是歪曲了人物的性格吗?

  先谈出场。场上起抽头,小和尚侧身,以袖子遮脸,斜步上场,但并非倒退步子。这种步子,走得好看与否,关键在于腰腿有无功夫,能够正确运用腰腿,脚下才能轻,步子才会好看,在九龙口回身,背朝观众,放下袖子。起左腿,双手耍佛珠,渐渐地侧过身子,偏向观众,一个不出声的默笑,转过脸去。这样左右各一次,将佛珠套成两圈,交予右手,提起右耳侧,抖左袖,再换左手提佛珠,抖右袖,抖袖时肩腿牵动,接着再耍佛珠,归中,双手执住佛珠,将中间一段并紧,使它带有硬劲,弯成桥门式,左右两摆,双抖袖。在这一节表演中,我想说明三点;第一,遮脸上场和两次侧身露面,是为了集中观众注意力,等于电影里的特写镜头,使人物形象在初次露面时就给人鲜明的印象。第二,过去演法,在耍佛珠侧身露面时,有吐舌头、眨眼睛、牵动面部肌肉等等动作,所谓“虾蟆形”,即是指此,华传浩老师认为这个形象非但不美,还损害了人物,就把它删掉了。尽管由此而不符合所谓“五毒戏”之一,也无须顾忌。第三,左右两次露面时,有两次默笑,是什么用意呢?小和尚在庵中拘束得很,两次露面,带有偷看之意,他看到师傅、师兄都不在山里,心里一乐,然后默笑。乐什么呢?听他下面的唱白就很清楚。

  他归中抖袖,正好抽头打完,接五字锣,又一记收住,开唱【赏宫花】:

  “和尚”——双手虚按胸,眼睛朝身上打量。

  “嗳”——泄气。

  “出家”——左手拈佛珠,举在左侧,右食指指僧帽。

  “受尽了”——轮指计数。

  “波查”——右手轻击左掌,双摊手。

  “被师父”——向外拱手。

  “打骂”——锤拳连击,然后指口。

  “我就逃往回家”——双食指由高而下打一个圈,腾步至九龙口,双指指内,上身偏向外。

  这句“逃往回家”是他屡次被打骂时的思想活动,他受不了这种待遇,久已打算逃走了。他想,如果真能逃下山去,“一年、两年,养起了头发;三年、四年,做起了人家;五年、六年,讨一个浑家;七年、八年,养一个娃娃;九年、十年,只落得叫一声和尚我的爹爹……,”想到这里,两洒袖子,上前两步,双手互抱胸前,把头摇成圈儿,非常得意。重一句:“吓,和尚(双抖袖)爹……(双手拈佛珠,朝外拱出),哈哈哈(左右两看)。”他正在高兴,看到佛珠、僧衣,顿然把自己从幻想中拉了回来,原来自己还是个和尚,前面这些想法,都是空想,哪里能够实现呢?因此在“哈哈哈”之下,一摇头,一苦脸,放去佛珠,双手按膝,有气无力地唱出最后一个“爹”字。在这节唱词中,必须掌握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如果光做动作,没有思想过程,没有情绪变化,是不行的。

  唱完以后,场上再起抽头,右手持佛珠,左手背在身后,频频摇头,表示无聊,向上门走去,换左手持佛珠,右手抖袖,再耍佛珠,归中,情绪上渐渐镇定下来。念定场诗:

  “林下晒衣嫌日淡”——踮左脚,双手指指下角;双手左右摇两次,昂头看太阳。

  “池边濯足恨鱼腥”——俯身,双食指指上角;右食指下垂,提右腳,同时绕圈;三看,三退步,右手掩鼻。

  “灵山会上千尊佛”——双手高抚,小圆场,归中,踮左脚合掌。

  “天竺求来一卷经”——上步到台口,高拱手;左食指向外一掏,右食指向内一掏,翻转双掌,作经卷状。

  接着双抖袖,退一步,归中,通名,连念:“自幼身入空门(抵按右手;上步,双食指由外指内),谨遵五戒(右袖盖左袖,左手穿出,伸五指,掌心朝外,踮起左脚,面朝下角),断酒除荤(朝上角,双手搭成碗状;再双摇头,头偏左),烧香扫地(先合掌;再用左手拎佛珠,提在左耳侧,右袖扫动,右脚相反方向移动,如此两三次),念佛看经(左手如前不动;右食指向外绕一小圈,回过来指口;再双掌翻转)。”这是他平日佛门生活的概括叙述。前面说他情绪渐渐镇定下来,原是暂时的,念到这里,又触动了心事,因此,他接着说:“嗳!这都不是我的念头!”他的心情又不稳定起来了,想起“师父师兄都不在山,不免往山门外闲步一会,”于是,掏起佛珠,跨出山门,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空气,急步走半个圆场,到下场角,朝上场角一看。场上起鸟叫声,他一边笑一边双食指向高处轮指,随着走向上场角,脚步要起得高些,表示轻松愉快。到了上场角,双手一拍膝,双食指由内而外,由上而下,指向下角,同时踮起右脚,念:“你看,你看!”这样两角走动,两边高指,说明山门外山禽很多,在树林中自由自在地飞鸣,引起了小和尚天真的喜悦。因此下面的四句词(半首【西江月】)中的身段,舞蹈性特别强,愉快的气氛也特别浓。

  “对”——退右脚,右手外折袖。

  “对”——左手外折袖。

  “黄鹂弄巧”——双手作鸟翅,踮脚学鸟飞状。

  “双双”——左脚踏前,右手伸出食、中两指,自高而下,趁势蹲下身子,左手折袖,放在左耳前。

  “紫燕”——个鹞子翻身,两手分张左右,上身前俯。

  “衔泥”——双手各以中、食两指朝嘴上一搭,左脚翘在身后,要平,脚底朝天。右脚独立,磨转,双手左右摇摆,小圆场。endprint

  “穿花”——右手穿袖,圆场。

  “蝴蝶”——左手穿袖,蹲身。

  “去还归”——左转身,正云手,右手穿袖,蹲身。

  “每日里”——双手平抚,归中。

  “蜂抱花心酿蜜”——双手内折袖,用“扳不倒”身段,原地小圆场。

  “嗳”——朝左右手两看,洒下袖子。

  这节身段,不能不说是很繁复的了,表演时必须在句与句之间,各个身段动作之间,联系紧密,节奏鲜明,做到既美观又干净利落。更重要的是,不能仅搬身段,必须联系生活情感,否则就没有内容,没有灵魂,也不会达到血肉交融的美的境界。前面小和尚的四句词,是他乍出山门,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物,顿然心旷神怡起来,所以“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尽量抒发他开朗愉快的胸怀。但是一看到袖子,又回到了苦闷的现实生活之中,他又泄气了,只一个“嗳”字,把前面的满腔高兴,一笔勾销!这里和前面唱出【赏宫花】末一个“爹”字时的情绪,似乎相同,实际还是有所区别,“爹”字是许多幻想之后的泄气,是两种思想活动的对比,而“嗳”字是欣赏自然景物以后的扫兴,是客观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矛盾。二者虽然同是由于佛门束缚而产生的,但在情绪的突然转变上,这里比前面更加强烈、深刻,因此表演时也要加重这种丧气的神情,使观众看到小和尚比前面更难受,从而急于听他下面诉说身世【江头金桂】前半支,进一步同情他遭遇的不幸。

  “自恨我”——双食指指自己。

  “生来命薄”——双内折袖,互抱;双抖袖,按胸。

  “在襁褓里恹恹疾病多”——右手扯左袖,做“扳不倒”身段,左右各转一次;再轮指作记数状。

  夹白:“想我这个和尚,在娘的肚子里头,就是苦的了!”接唱:“因此让爹娘忧虑”——高拱手;搔太阳穴,两脚交换撤出。再夹白:“我那爹娘,生我的时候,请了个算命先生,把我的八字推算推算。嗳!那个先生,就是我的对头了!”接唱:他道我那命犯孤鸾”——双食指竖起在胸前,身子前俯后仰。

  “三六九岁难得过”——左手伸三指,面朝下角;右手作锥拳,面朝上角;双摇手,三退步。

  “我那爹娘也是没奈何”——双手由内翻向外,高拱,再双摊手。

  “他把我舍入空门”——双食指由外绕向内,指上场门。

  “奉佛修斋”——侧身朝台右,蹲脚,合掌在鼻子前,反复前送后收,双肘悬空,左右撑开,头偏向台前,再回过来,与合掌同时反复,这个动作是小和尚顽皮的表现。

  “奉佛修斋学念经”——侧身朝台左,掌、头动作如前;最后一指口,翻出双掌,满脸不愿意的神气。

  他抬起头来,想到当初进入山门时的情景,一边回忆,一边叙述,模仿着老和尚同自己的对答经过。再接唱一段,前面“须要谨遵五戒,断酒除荤,烧香扫地,念佛看经”四句,是干唱的,动作与前相同。后面六句,身段较繁:

  “那香醪美酒全无份”——双指指下角,双手环作碗形;向下角双摇手,再向上角摊开。

  “嗳……红”——左侧身,摸头颈。

  “嗳……红粉佳人不许瞧”——右侧身,摸头颈;掠眉,摇右手,指目。两个“嗳……”都要轻唱。

  “雪夜孤枕寒悄悄”——云手,转身,“卧鱼”在下角。

  “霜天削发冷萧萧”——转身,到九龙口,双手作整理发丝的姿势,再连连摊双手。

  “似这等万苦干辛”——左右交叉轮指。

  “受了许多挫折”——双臂互抱,左右顾看;击掌,摊手。唱到这里,突然想到“前日打从一家门首经过”,接唱:

  “见几个年少娇娥”——双手同时掠眉;右手捏鼻,左手摆开。

  “吖呦”——突然合掌。

  “生得来十分标致”——双食指搭“十”字;再双手分别掠面。

  “看她脸似桃腮”——右手托腮。

  “鬓若堆鸦”——左手搭鬓。

  “十指尖尖”——踮出右脚,双手背朝上,由内绕外,伸出。

  “袅娜婷婷”——双手叉腰,扭捏学女步。

  “啊呀”——先一怔,再摇头感叹。

  “莫说是个凡间女子了”——踮右脚,身偏向上角,双手圆抚,抚动的圈子要扩大些;再偏身向下角,双食指指出。

  “就是那月星里嫦娥”——反云手,转身至九龙口,左脚高抬,双手高搭圆形,身子前俯后仰,左脚踢出收进,反复几次。

  “月里嫦娥”——正云手,转身至下门口,动作如前,但换右脚抬起。这两个动作很夸张,过去老先生说,要做出恨不得一步跨入月宫中去的样子,表现出他激情冲动的心情。

  “嗳也”——摇头。

  “也就赛不过她”——双食指从左至右,指向台前。

  “咳”——“浪头”中,转头叹气,摊手。过去在此处表演呕吐,实在不可理解,现在改掉了。

  “因此上心中牵挂”——先双手按胸;再搓手,双脚外撇,转身,半圆场。

  “暮暮朝朝(重一句)”——双手高掠。

  “我”——指鼻。

  “我就撇她不下”——双食指指下角;双手高举,抖动,分左右落下,同时先提右脚,再蹲下身子。

  當然,对他来说,年少娇娥比自然景物更加诱人,令他朝朝暮暮撇不下,但转念一想,“我是个和尚,怎么想起这个念头来?好没正经!还是念佛!”可是才唱得一句“我只得念弥陀,啧丢啧丢啧啧丢,木鱼敲得声声响”,却又“意马奔驰怎奈何,意马奔驰怎奈何!”这里的身段并不繁复,而舞台调度上倒可说一说。他原在台中,开唱时,转身到下场门口;唱第一句“我只得念弥陀”时,直线至上场门口;再念“啧丢啧丢”两句,直线至上场角;连唱第一个“意马奔驰”,急步斜线冲下场口;第二个“意马奔驰”,再急步冲上场角;最后在唱“怎奈何”三字时,双摊手,又退到下场门口。前半节两条直线的走法,近似方形,与一般的转身、圆场不同,是比较少见的。我的体会是,这时他顾虑仍多,勉强按捺下性子,稳定情绪,所以走方形,唱“意马奔驰”时,行动上表现在上角与下门之间三次对冲,情绪的转变就更加突出了。endprint

  这次的情绪变化,比前两次更为复杂,冲动也更为强烈,所以他双袖一甩:“嗳!越想越动起火来了!还是下山去走走,还是下山去走走!”他向自己明确地提出了“下山”的打算,语气应当特别强调,才能见出他的决心,动作也必须迅速紧张,达到内心活动与外形动作的统一。唱:

  “我就”——指自己。

  “拜辞了菩萨”——右转身朝内,高合掌,双脚一蹦,双膝跪地,上身拜下去,头微昂起,使头顶朝天,双手心朝上,手背撑地,双脚后翘,脚心朝上,此所谓“五心朝天”。

  “拜辞了菩萨”——站起,左转身,跪拜如前。

  “下山去”——站起,窜到九龙口,转身,双食指低指。

  “下山去”——跨步上前,双食指低指。

  “鸾凤交”——云手,起步,双食指相搭,放在左右耳前各一次。

  唱毕,掏起佛珠,跨出门,一想,下了决心,耍动佛珠,冲向下角。忽又一顿,想起庵中并无一人,不要被人偷了东西去,还是回去,安排好了再走。这真是天真的想法,也是好心善意的表現。他回身进去,脱了袈裟,搭在椅子上,背身退步,双抖袖,到台左方转身,唱:

  “我就脱了袈裟”——指鼻;云手,转身至台右方,踮脚,双食指指椅背上的袈裟。

  “脱了袈裟”——反云手,转身至台左方,踮脚,指袈裟。

  “把那僧房封锁”——从下角直冲九龙口,双手虚拉房门,上锁,左脚翘在背后;“浪头”中,跨出大门,拉门,上锁;原地右转身,双抖袖,面露笑容。

  “从此丢开三味火”——右手伸三指;背双手,踱方步,半圆场,到下门口,表示轻松愉快地离开了庵门。

  “师父吓师父”——高拱手,冲上角。

  “非是我背义私逃”——退步,按胸;背着双手,面向下角,微微摇头;转身到九龙口,双食指指上门。

  “我想做僧人”——冲至台中,上身前倾,右手指帽,左手下垂。

  “做僧人,没妻没子”——轮指。

  “终无结果”——双摊手,重重一甩,圆场,归中。

  “我想出家的所在”——冲至正中台口,双手圆抚。

  “都是陷入之处”——右手指地,面容恼恨。

  “我把陷入墙围从今打破”——退一步,圆抚,右拳重击左掌。

  “跳”——提起右脚一跳。

  “跳出牢笼须及早”——竖起双食指,靠近右耳际,上下抖动,再上步,右手指外。

  “叹人生易老”——左手虚摸胡子,摇头,背微弯!

  “叹人生易老”——转身,换右手虚摸胡子,如前。

  “须要及时行乐”——右食指擦鼻,画圈。

  “效当年”——抓双袖,背手,耍佛珠,打转,转身一圈。

  “刘郎采药桃源去”——右手接住佛珠,向上门上前两步,到九龙口,转身,踏出右脚,踢右脚,双食指指上门。

  “未审仙姬得会我”——双食指轮指前方,上步到下角。

  “未审仙姬得会我”——归中,双抖袖。

  他经过仔细回忆庵中生活,做出了结论,“做僧人,没妻没子,终无结果。”“出家的所在,都是陷入之处。”所以为自己跳出牢笼而庆幸。他唱到“效当年刘郎采药桃源去,未审仙姬得会我,”又耍起佛珠来了,边耍边打转,身子转过一圈,这完全是高兴愉快的表现,并非无内容的耍技巧。不过上面“叹人生易老”几句词意,从人生观来看,不够健康。小和尚热烈追求人生的幸福,完全合理,但叹息人生易老,因而要求及时行乐,就缺乏积极意义,是一种庸俗的享乐思想。

  “阁黎本是高人做”——双手辍胸。

  “有几个清心不恋花”——右手平抚,再以双食指相并。

  “咳”——双丢袖。

  “我怎奈花迷出了家”——指鼻;双手高抚,分左右落下;双食指由外向内,合掌在右耳际,踮起左脚,头偏向下角,亮住。

  这时他已置身于“下山”的途中了。戏演到这里,也完成了前半出。

  为什么这出戏中,小和尚的思想感情要有这许多次反复呢?我以为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和尚,被佛门戒律束缚已久,能够下决心冲破牢笼,绝不是简单的冲动,必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正是如此,才能反映出这个桎梏的残酷。从深一层来看,这个加在小和尚身上的桎梏,不仅是佛门戒律,还有当时的整个社会制度。小和尚说:“我是个和尚,怎么想起这个念头来?”后文小尼姑也说:“你干了这样事,只怕菩萨不容!”又说:“有人看见像什么?”都说明了在那个社会之中,僧尼要想追求人生的幸福,是为封建制度所不容的。如果被人撞见,任何人都可以干涉他们,甚至抓住了活活打死!他们能够“下山”,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勇气!我们今天来表现这样的人物性格,既要细致,又要严肃,才能表示我们对他们的敬意。要是像旧社会中有些人那样,把他们表演成为淫僧淫尼,岂非是歪曲和污蔑!我连小和尚的通名“贫僧乃本无的便是都改为了“小僧”,就是企图把他彻头彻尾塑造成为了追求幸福敢于反抗的年轻僧人,有别于那些丑恶、庸俗、荒淫的僧人形象。

  (责任编辑:刘小红)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