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新疆塔城地区俄罗斯族民间音乐概述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海 热度: 14439
杨叶

  〔摘要〕俄罗斯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分布在新疆塔城地区的俄罗斯族与各兄弟民族杂居在一起,但在民间音乐文化上却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独特性,反映着俄罗斯族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特征。

  〔关键词〕新疆塔城俄罗斯族民间音乐概述

  俄罗斯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也是俄罗斯联邦的主体民族,为欧罗巴人种,讲俄语。中国的俄罗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额尔古纳右旗等地。他们除了掌握俄语外,还精通汉语以及维吾尔族、哈萨克语等多种语言,使用俄文。大多数人信仰东正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其他教派。

  一、新疆塔城地区俄罗斯族历史

  新疆的俄罗斯族,由原苏联俄罗斯共和国迁徙而来,其中塔城地区俄罗斯人口最多,占全疆俄罗斯族人口的32.99%。[1]最初迁入新疆的俄罗斯人是吉尔加克人,因信仰旧教,反对和第十俄国宗教改革后占据统治地位的新教———东正教,又被称为“旧教徒”。直到十月革命胜利之前,吉尔加克人备受沙皇政府和东正教廷的迫害。他们派了使者向当时布尔津、吉木乃、哈巴河三县的哈萨克头人请求来中国避难。他们被允许在布尔津定居,又在喀纳斯和海留滩开辟了避难所,有少数吉尔加克人则迁居塔城和伊犁山区。清咸丰怨念七月初十(1851年8月6日),中俄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沙俄打开了进入中国西部边疆的缺口,大批俄国商人来中国新疆经商,他们成群结队地进入伊犁和塔城,购买土地和房产,侨居新疆。1932年,苏联政府为了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加强远东军事防御力量的同时,开始强制转移和遣返部分华侨回中国新疆,大批的华侨及其俄罗斯眷属被迫离开苏联返回中国。

  在杨增新统治时期,新疆的俄罗斯族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归化中国籍的俄罗斯人,第二种是响应苏联政府加入苏联国籍的俄罗斯人,还有一种是既不愿加入中国国籍,也不愿加入苏联国籍的人,被称为“无国籍人”。到了金树仁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对迁居新疆的俄罗斯人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办理了“归化”手续,取得了中国国籍。盛世才时期,实行了一些新的民族政策,新疆召开了第一届民众代表大会,俄罗斯人以“归化族”的名义出席了会议,并在次年通过了响应的决议案,从此俄罗斯人就以“归化族”的名义正式加入了新疆13各世居民族的行列。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应俄罗斯人民的要求,废除了“归化族”名称,恢复了俄罗斯族本名。[1]据2007年统计,塔城地区有俄罗斯族人口2948人。塔城俄罗斯族男性多着西服,女性喜穿花色连衣裙,戴方头巾。塔城地区的俄罗斯族过圣诞节,也过春节。圣诞节亲友相聚、欢歌起舞。自1985年后,每逢圣诞节,由政府有关部门举办联欢晚会,多是男女成对,围成圆圈跳集体舞。[2]

  二、新疆塔城地区俄罗斯族民间音乐

  俄罗斯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一个多世纪以来,他们同相邻的各兄弟民族杂居,但在文化上却顽强地保持着固有的特点。俄罗斯民间音乐大致分为民歌,民间歌舞和民间器乐。

  1.俄罗斯族民歌。俄罗斯民歌是人民群众的心声,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精神寄托,与劳动人民的生活血脉相连,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特征。俄罗斯族民歌从形式上可分为仪式歌、抒情歌、叙事歌、短歌等。仪式歌与俄罗斯族日常生活有关,如婚礼歌、葬礼歌,即在婚礼或葬礼上演唱的歌曲,婚礼歌《飞去的燕子》唱出娘家人不愿姑娘离去的心情,葬礼歌《神圣的上帝》是一首悼念亡者的歌曲。抒情歌大多以爱情题材为主,如塔城地区流传的《亲爱的男孩》《田野上微风吹》等。叙事歌主要是通过歌曲来讲述一件事情或一个故事,篇幅比抒情歌和仪式歌要长。短歌篇幅较短,语言通俗、简洁,风格幽默、诙谐,节奏明快,易上口,因而大多可作为俄罗斯传统民间踢踏舞的伴奏歌曲。

  塔城地区俄罗斯民歌从音乐体裁形式上还分为单声部和多声部两种,并且以多声部民歌居多,这是在新疆其他民族民歌中罕见的,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民歌极为重要的特点。如《侦察兵》、《亲爱的男孩》等歌曲为单声部,而《在我窗下》、《灯光》等歌曲为双声部歌曲,更有《告别》、《我凝望着这大海》等歌曲为三声部。

  塔城地区俄罗斯族演唱民歌时,主要使用俄罗斯语,有时也会使用汉语或哈萨克语,伴奏乐器主要为手风琴,偶尔会使用曼陀林和吉它、钢琴。

  2.俄罗斯族民间歌舞。踢踏舞,是俄罗斯族传统民间舞蹈。他们除了葬礼上不跳舞外,其他任何时候都可以跳,而且人人都会跳。无论年龄、性别,也无论是在婚礼、聚会还是林带草地、田间地头,只要手风琴拉起音乐,众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欢快地跳起踢踏舞来。男子动作为双臂自然下垂随节奏摆动,脚下作踏、跺的动作,或者作一蹲一起的踢腿动作,女子则双脚轮换交叉跳动,或者双脚轮换抬高跳动,又或者是踏跺地面,手臂自然下垂随节奏摆动。

  波尔卡也是俄罗斯族民间舞蹈,经常出现在婚礼、聚会上。每两人一组,一前一后站立,前面的人转身举起左手或右手,与后面人的左手或右手拉在一起,两人随着音乐向左向右踢腿,然后将两人一边的手举过头顶,一人原地转圈,一人不动,两人再相拥转圈,重复整套动作,直到音乐结束。

  另外,塔城地区俄罗斯妇女头巾舞、男子的赶马车舞也都是在踢踏舞的基础上演变,并且广泛流传,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

  3.俄罗斯族民间器乐。俄罗斯族常用乐器有键钮式手风琴,其次是曼陀林、吉他和钢琴等。俄罗斯族非常尊敬手风琴手,因为有了他们,就能为大家的生活带来欢乐。俄式键钮式手风琴的形制与别国手风琴不同,它与俄罗斯民歌的调式一致。在塔城地区博物馆内,成列了不同年代、不同型号、不同款式的键盘、键钮式手风琴100多架,说明当地俄罗斯族民间音乐和乐器的盛行情况。

  当代塔城地区的俄罗斯族,有很多也会演奏曼陀林,学习吉它、钢琴等乐器,在聚会时,以独奏和合奏的形式为民歌、民间歌舞伴奏。(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俄罗斯族简史》编写组.俄罗斯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20.

  [2]塔城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丛书·塔城地区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872.

  [3]冯光钰,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二卷)[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