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术特色教育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与审美能力,而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因此,在进行美术特色教育的实际教学活动时,要求教师必须大力推进审美教育,为学生建立起全面的审美观念,来进一步提升美术的教学水平。本文主要对高中美术特色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对高中美术特色教育中学生审美观的基本建立方法进行探讨总结。
〔关键词〕高中美术特色教育学生审美观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促使其能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进行高中的美术特色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作为教学前提,不断地发现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起审美观,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从而确保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各大高中美术特色教育中,仍旧存在严重的学生审美能力缺失的现象。
一、美术特色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缺失的原因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1、缺乏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依据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与制度要求,在高中的美术欣赏课中,必须要由专职的且具有本科学历的美术教育类的专业人员来担任教师的工作。然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大部分美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都不愿意到中学去任教,而更多地是选择继续深造或者自主创业,使得我国大部分高中的美术教师中科班出身所占的比例不高,从而导致高中美术特色教育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2、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一般来说,美术教师的理论水平往往都是来源于师范学校的培养,就算是拥有相应本科学历的教师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对于美术理论的了解掌握度不够,对美学教育学的基础掌握不牢等,使得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并不全面。此外,有部分教师在进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与否,而轻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美术教学活动存在严重的功利性特征
虽然说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良好开展并不断深入,但是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得高中的教学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在我国大部分的高中教学中,除了专攻艺术专业的学生以外,美术一直是以一种“副科”的形式存在。面对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学生和教师往往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能够与高考成绩直接挂钩的各项考试课程中,而对于美术课程则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其出现美术课被其他课程占用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全面投入到特色美术的教育活动中,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也受到一定的约束,不能建立全面而又科学的审美观。
二、美术特色教育中学生审美观的基本建立方法
(一)、进行多种欣赏方式的教学
在进行美术特色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有效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与枯燥现状,就会使得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对美术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从而不能充分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所具备的各种教学条件,在美术的教学活动中适当地配合影片、文学作品以及音乐等来进行辅助教学,做到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对于美术教学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水平。例如,在艺术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实物投影仪来将作品放大,促使作品中的艺术手法与表现形式能够得到完美展示,从而使得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发现作品的精华部分;而对于那些与学生所处时代背景不同的美术作品,教师则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来对其进行情景再现,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实现再现形象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充分联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其建立更加完善的审美观。
(二)、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的掌握
教材是进行课程讲述中的重要基础与理论依据,美术教师只有对美术学科的教材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才能真正地确保美术欣赏课程的实效性能够得以提高,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审美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一个准确的了解与把握,强化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口,确保学生能够合理地依据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思路来进行美术的欣赏活动。此外,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充分掌握之后,还需要依据实际的授课时间,来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的取舍,对教材中的重点与亮点部分进行突出讲解,并充分优化组合,依据实际的课堂需要来进行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
(三)、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手段
在进行学生审美观念的建立活动中,让学生对经典的美术作品进行充分欣赏,并作出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是实现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办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教学,帮助学生对经典的美术作品进行科学而又全面的欣赏,确保能够从多个方面来探求作品的内涵,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艺术讲解方法,根据不同作品之间的不同特征,采用更加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将作品中美的精神与内涵传授给学生,来不断地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其建立起更加完善而又全面的审美观念。
结语
在高中教育中,美术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美术特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学生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审美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审美素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传统以绘画写生训练为基础的美术教学方式被打破。现阶段,我国的美术特色教育应更加注重强调学生的艺术修养与艺术观念的养成工作。特色美术教育通常是以基本的美术常识与作品欣赏为主导,来进一步将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整合到实际的美术教育工作中,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加强美术教育工作中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是实现学生艺术素养与技能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任思远.职高生审美评价和美术欣赏教学初探[J].金山,2010,(4):66,114.
[2]于骁航.谈专业美术高中的美术鉴赏课程[J].美术大观,2011,(6):161.
[3]邬富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4,(17):154.
[4]蔡战霞.浅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2010,(5):124-125.
[5]姚伯玉.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之我见[J].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14,(1):61-6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