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乡新街村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的芦笙节为例,应用动态观察及从小到大身处当地生活的经历,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信息,研究当地少数民族节日的形式与特色,并从民间舞蹈学的角度切入来记录芦笙舞,分析芦笙舞的服饰、音乐、动作及动律特点和意义。希望能为保护、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一丝贡献,为后人了解与学习特色民族文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芦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地区,在那山清水秀、崇山峻岭的山林里,居住着淳朴热情好客的苗乡侗寨人群。当地的芦笙节在现今属于流传较完整,并一直传承至今的少数民族节日。苗族侗族文化不仅是优秀的民间艺术,还承载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区域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要素。而在侗族和苗族传统歌舞形式中,芦笙歌舞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
关于芦笙舞,早在《新唐书·南蛮列传》中已有“吹瓢笙,笙四管,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釂”的记述。这种以芦笙舞为饮酒助兴的风习,明清时代的文献与地方志中多有记载,至今在苗、彝、侗、水、拉祜等民族中,依然盛行不衰。
芦笙舞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等民族聚居区,在各苗族、侗族地区尤其普及。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其中以贵州东南部、湘西南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跃。在那里,人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关于芦笙舞活动的历史,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苗语中音译为滴嘎(“滴”是踩的意思,“嘎”是芦笙的意思,所以用汉语翻译过来就是踩芦笙的意思),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女子左手提上各种颜色和花纹的毛巾,右手握着各式各样扇子,随着芦笙吹出的音乐舞蹈,姑娘们的舞步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时而进,时而退,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旋转,时而停留。
芦笙舞蹈起源于苗族祭祀祈福的仪式中,是湘西南少数民族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是湘西南苗族侗族人民最宝贵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遗产。它是一种祈福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芦笙节逐渐转向了娱乐性、群体性,成为庆丰收的节日。该舞蹈主要以男吹女踩的形式展现,时而粗犷豪放时而温柔煽情,每一次下沉、转身、停顿都真实地反映着苗家人的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堪称人类原始文化的“活化石”。
1、绚丽多彩的特色服饰
七月十五日当天,一大早寨子的人们在吃完早餐后,便开始忙活着芦笙节的前期工作。男子换好服装,带上自家的芦笙到寨子比较宽敞的地方聚集,等着吉时的到来。女人们开始梳妆打扮,穿戴盛典的服装。从简单的上衣开始,再戴上胸前专属的银饰,然后是复杂的头饰:首先把自己的头发绑到一个固定的位置,然后会带上一个银质的内置头饰,一方面用来更好地稳定戴在头上绚丽的头饰,另一方面又可起保护头的作用;为了固定戴在外圈的头饰,会在自身头发后接上一根很长很大、由黑色与多彩的毛线编织成的假辫子,然后绕着里面的银质头饰一圈,接着在花毛线辫子的额头前方一边插上一个三角状的银质吊饰,在头部两侧插上自家用银饰跟色泽艳丽的毛线做的花饰,这样给人视觉效果鲜艳明朗,又有长高个子的效果。头饰戴上后,接着便是苗族的百褶花裙与绣工精致的绑腿;在程序繁多,装饰鲜明的苗族服饰里,会发现很多美妙的细节,当然这里还少不了那根纯手工绣制的腰带和舒适鲜艳的绣花鞋。然后就是各式各样精美的耳环、手环等银饰。
苗族妇女在吉时前给小女孩子与自己穿戴整齐后,一同到寨子里聚集。苗族分草苗和花苗两种,约18000多人。花苗的布料着色要亮一些,布质硬一些。草苗男装较为简单,与侗族男人的装束大致相同。女服主要由头帕、长衣、腰带、百褶裙、绑腿、云头鞋6部分组成,主色为青黑色;花苗男子上装为对襟短衣,夏装多为白色或蓝色,冬装多为青色或深紫色。着便裤,裤脚肥大,冬天裹深蓝色绑腿,脚穿草鞋或布鞋。女性的服饰由头帕、右衽大襟长衣、花带、围衣、裤子或百褶裙和勾鞋组成。苗族精于织染和刺绣,服饰式样繁多,服装一般都用蓝靛染布作底,用黄、蓝、绿、白、红等色点缀,运用绣、挑、织染等工艺装饰。
湘西南靖州的苗族属于花苗种类,芦笙舞蹈的服饰以蓝色为主,服饰不仅仅是美的代表,其中更是包含了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历史概况和图腾崇拜。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可以从服饰上走进苗家人的内心世界,体味苗族人古朴,神秘的精神世界。故服饰也可称作穿在苗族人民身上的“活史书”。
据村寨里的年长者们说,以前苗族所穿的衣服都是苗族妇女们用自制土布靛蓝印染后做衣料,衣服上的花纹是手工刺绣,百褶裙是用石头压制而成,饰品都是银匠手工扭制而成的,图案精美,叫人赞口不绝。
为配合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芦笙节,大家基本上都是盛装出席,苗族人民只有在节日或是出嫁这种好日子里才会穿上这套盛装,平日里很少见。芦笙舞蹈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蓝色布衣和黑色百褶裙打底,再用形态各异精美绝伦的银饰作为装饰。在苗语里上衣念“哦”,衣服为侧边扣,与清朝服饰有些相似。裙子念“德”,之所以祖先设计成为百褶的款式就是因为姑娘们在盛装的情况下能自由舞蹈,百褶提供了旋转的优美性。在此不得不提的便是服饰上的图案。服饰上的图案主要由凤凰、蝴蝶、鸟、鱼、牡丹花、鸡爪花等为组合居多,体现苗族人民对服饰赋予了美的灵性。图案作为“无字教科书”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图腾崇拜,展现了苗族人民的信仰文化,表达了对生命的礼赞,对自然的赞美,对人与自然的讴歌。挂在胸前的银饰有模拟打造的小只“斧头”“镰刀”等生活中常用的工具,这体现了苗族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把生活艺术化,把对生活的情感依附在服饰上,让这份情感得到延续。
花纹独特、银饰细腻的舞蹈服装让芦笙舞蹈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文化部门的重视。它蕴藏了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民族信仰和精神习性。所以说湘西南芦笙舞蹈文化是有着历史文化价值的舞蹈文化。
2、韵味十足的舞蹈动作形态及其动律
在芦笙舞中,男子们手捧芦笙奏乐,女子左手拿毛巾、右手握扇子,进行踩芦笙。据说,最初芦笙舞属祭祀性舞蹈。男子奏出悦耳的曲子,女子右手持扇子寓意着风调雨顺;左手拿毛巾为男子拭去辛劳的汗水,传达出苗族人民和谐幸福的生活。
芦笙舞的动作形态可概括为走、移、转、立、踢、别、勾、翻等,舞蹈动作或庄严肃穆,或节奏紧凑、动作激烈,或轻松明快、活跃敏捷,都因适用的不同而有异。
芦笙舞蹈的节奏,动作一般是:吸气上步,呼气下沉,起伏稍慢,节奏平稳。似乎在模仿犁田、爬坡、栽秧、斗鸡、老虎下山等动作进行表演。
芦笙舞蹈的动作特点,概括为四句艺诀:“吹笙前俯身蹲下,左旋右转膝盖弯,芦笙嘹亮运气足,沉韧稳颤神潇洒”。芦笙舞以脚的动作为主,活动多在脚尖、膝盖、跨三个关节上,摆要自然,吹要气满,点要适宜,绕要稳健。
芦笙舞中踩的动律为:右脚脚后跟先着地,前后摇摆跟小船似的在水中摇荡,左脚微垫一步,再上右脚;然后换左脚踩两步;中间的每一停顿、每一起步、再转身,都是随着芦笙明确的节奏而舞动的。
3、传情达意的芦笙音乐
整个芦笙队伍由男子边奏乐边起舞,女子在男子身后按年龄由高到低,一直到5、6岁的小女生排成一列,随着音乐边奏边舞蹈。所以这里牵动着整个队伍“主心骨”的便是那悦耳动人的原生态音乐。芦笙舞蹈的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呢?它是由葫芦、竹子和铜片组合成乐器的。竹子穿过葫芦的数量不等,长度也不一样。有的是三根竹子,有的是六根竹子,竹子的长度由30公分到80公分不等。当然,为了挑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也会制作出近两米甚至更高大更有难度的芦笙。竹子的直径也由穿插的位置不一样而大小不一样。因为竹子的大小各异所以演奏出来的声音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通俗地说演奏出了高、中、低声部。音乐节奏以“后十六,小附点”为主要节奏拍。
芦笙的演奏方式跟我国传统的笛子演奏方法大致相同,竹子上方有孔用来控制音乐旋律和音调。在山清水秀的苗寨里,人们会听到各式各样来自大自然的音乐。如: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深山林里发出的树枝树叶声,以及一些原始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等。在人的模仿下,通过芦笙发出各种悦耳的音乐。通过采访老艺人,他们称最初对音乐的记录与传承是通过手指的指法来记住一首乐曲的节奏的。比如先按下哪几个手指,过几秒再换第几个手指……充满智慧的苗族人民通过这样的方式便记录了各式各样优美的乐曲。据说,当地的吹芦笙技术是传男不传女的,所以在芦笙节时,看到的都是手握芦笙的男子带领着女子奏笙起舞。这些音乐时而高兴激昂、时而低落沉闷、时而激情四色、时而欢呼雀跃,在大自然的感染下,苗族同胞把当地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敬重通过音乐表达出来。这一特点也凸显了苗族人民热爱自然、淳朴并充满凝聚力的意识。
4、简单明了的舞蹈队形
湘西南芦笙舞蹈是群众性、娱乐性舞蹈。通常都是由几十上百人组成,舞蹈队形较为单一,一般以圆圈为主,由男子口吹芦笙领入场地,男人们上身以左右摇摆的方式打着节拍,双脚在地面有序地走着舞步。一场芦笙舞会包括三个部分,也就是芦笙演奏在主旋律不变的情况下演奏三大段,自然而然舞者们的舞步也分为三种。分别以前进,后退,前进接后退的舞步为主。青壮年的演奏基本在屈伸的基础上完成,这与苗族人民在深山中刀耕火种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模仿了俯身劳作的姿态。年轻的姑娘们一步一顿,三步一转身,舞姿轻盈干净,身上的银饰不断发出打击声,异常清脆悦耳,仿佛看见了丰收时大家的喜悦。
整个踩芦笙的过程大概一个多小时,中间会休息一次,同时也是进行队形的转换。芦笙舞的队形变换比较单一,第一种为进入芦笙堂的一个大圈;第二种便是女子围绕圆中的芦笙手们,以螺旋状的形式旋转出来。在奏响芦笙节开幕的锣鼓后,男子带领着整支芦笙队伍在芦笙堂里围成一个大圈,踩芦笙正式开始。一开始的大圈似乎象征着少数民族同胞在世外桃源的苗寨里,过着大团结的生活。在大圈上进行20分钟的踩芦笙后,吹芦笙的男子们需要对芦笙进行调适,清洗芦笙并在炎热夏天给芦笙降温。第二段芦笙舞的队形以螺旋状呈现,男子吹芦笙的仍在最里圈,接着外围的女子以螺旋的形式向外展开包围着吹芦笙的男子。里圈为清一色的吹芦笙的男子,男子围着圆心一根带有旗帜的竹竿进行奏乐;接着女子在男子外围形成一个螺旋状,跟着乐曲的旋律,两个圈同时进行踩芦笙。示意着勤劳朴实的苗族妇女和妹子们,会对苗族男同胞辛勤的劳作给予包容、理解和爱护;同时也体现出苗族妇女的奉献精神。
芦笙舞具有历史研究、民间艺术研究、对外文化交流三大价值,应该加以传承和保护,并使之流传绵远。
(责任编辑尹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