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门技术技巧课,声乐课采用集体上大课的模式进行,这可算是声乐艺术教学最大胆的一次尝试,也算是高校扩招后所带来的一次教学形式的探索。而对于声乐集体课的研究与探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声乐集体课的人数优势,把声乐集体课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小组课 小舞台
高师声乐教育教学从1992年前后即开始了对声乐集体课的上课形式的探索。就高师声乐教学研究来说,对它进行宏观思考和整体构架研究的认知基础是,高师声乐是师范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它直接关系到培养计划与定位,因此要把师范性的考量放在首位,应该把高师声乐作为一门体系课程来加以综合设置。
当前,由于高校整体布局带来的变化,综合性大学的声乐教学的情形与高师前些年的情况大致相同。笔者通过几年的集体课声乐教学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总的看来是有弊也有利。
其不利的方面表现为:1、集体练声、唱歌,难以分辨出每个学生声音的好坏;2、个别练习和讲解又受到45分钟的限制。3、它既要求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正确的引导,又要求学生具有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苦练声乐基本功,否则难免流于空谈。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懂得了老师所说的理论与技巧问题,由于留给学生的实际演唱和实践的时间太少,也会影响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
但我们也应看到其中有利的一面:1、在声乐大课当中学生可以以同学为参照进行体会与学习;2、学生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当中也学会了辨别声音和进行初步教学的能力。
根据多年的声乐课堂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加强课后的练习和实践,加强声乐集体课的针对性和效用度是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声乐集体大课中的小舞台创设。
徐文武在《有关高师音乐技法集体课实践与研究的若干问题》认为“集体课教学实践之所以常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反对,教学最后流于形式;教师虽辛苦劳作,但学生消极,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从教学效果的角度看,就是因为心理教学环境调控不好所致。”小舞台的设置正是为了缓解或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大课中的人数资源优势,营造小舞台氛围,进行歌唱训练与练习。目前,综合性大学音乐院系的授课形式大部分是1对10不等的大课形式,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教师为单位,每周固定一个晚上把各年级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音乐会形式的实践教学(学生为主,老师可适当辅导)。要求每位学生唱完后,在台上当场总结自己刚才演唱时的表现,特别是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再由老师总结、点评。这既能培养学生对声乐理论的理解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要求学生互相点评、分析,写出相应的文字材料。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以“演”带“教”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争强好胜心,使学生的内心会受到强烈的触动。在这种竞争意识的驱使下,他(她)必定在课堂后去寻找差距并努力学习,获得平时的课堂上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也可使低年级的学生观摩受益。另外,还可以让这些学生互相伴奏,促进伴奏能力的提高,加深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可以联系一些企、事业单位进行演出以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从此获得更大的舞台发展空间。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最后促成教学与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促进了教学,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舞台经验。
二、小组课教学还有如何通过鉴赏与模仿促进教学的任务。
鉴赏与模仿一为建立观念,二为促进感性学习。古人对学习有所谓“取其上者得其中,取其中者得其下”之说,歌唱亦然。上世纪80代之前我国声乐学习者难有耳福眼福,对声音往往反复琢磨还难以领悟,以至事倍功半,甚至导致声音上的偏差。这种情形,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当有痛切的感受。只要我们处理好录音与现场的关系,经常听赏一流的演唱与声乐表演,自然可以收无形之功效。
观看中央电视台“京剧票友大赛”,我常惊异于选手的优异表现,其中还不乏纯业余、且学习时间仅仅两年左右的选手。他们的经验无他,全靠模仿。欧洲的声乐家们也创造过这样的奇迹,如当今三大男高音中的多明哥,以及二十世纪的伟大男高音莫纳科和柯莱里等。小组课教学可以避免学生对老师的过分依赖,正可以打破老师在教学中的亦步亦趋和墨守成规,使学生的创造性可以得到极大的发挥。
三、声乐小组课教学要协调学生的共性与个性。
共性的理论基础在于人类具有的共同生理规律,譬如五种机能运动:声带、喉头的激起发音;声带的重轻机能转换;打开并调节声带共鸣;收缩并调节喉口;激起的正确连接。小舞台可以实现声乐集体课对学生的个性把握,有效提高学生歌唱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兴趣地学习。通过演唱学生的个性可以充分释放,唱法与风格的难题也可以在声乐小组课上加以调和和解决。
四、小舞台可以有效强调歌唱的动作性,以体态、动作、形体表演与律动进入教学。
许多老师都试图从形体训练的角度寻找高师声乐集体课的突破。这种尝试从方法上与基础教育接轨,从教学观念上很好地借鉴了普通音乐教育教学的理论。如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就是把身体、音乐、情感融为一体,来促进听觉、动觉、思维、情感的协调发展。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也是一样,柯氏认为通过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歌唱也是最容易表达思想感情的音乐形式。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够得以发展。因此柯达伊把民族音乐的教学放在突出而重要的地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之于声乐教学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它强调面向所有人,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而绝非完全是音乐技术的事情;另一方面它认为既然音乐是先于智力的,实施音乐教育就不宜过多地诉诸理性,“让孩子去做”应该成为音乐教育的极其重要的一项原则。这对于我们反对“唯声音论”,真正摆正歌唱第一的位置——让学生唱起来,是有意义的。
五、小舞台可以尝试在声乐小组课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需要首先确定相应的学习内容,然后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个体学习与小组学习形式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个体学习与实践是小组学习的基础与前提,小组学习最终要通过个体来完成和检验。小组学习中的协作、研讨、探究一方面体现出普通教育教学的研究创新,另外还体现出音乐的的协作精神。在促进学生思想与技术的磨练和形成的同时,使学生进入高效率的整体学习状态。根据声乐教学的规律,教师要探讨如何对这些主题和内容有可进行规范操作的可能性。
对高师声乐教学而言,要从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追求上以师范性的“全、正、质”代替专业性的“专、精、深”,1从整体性角度来理解阶段性与长期性的关系:阶段性教学目标的完成和长期性学生声乐水平发展的引导,更要培养学生终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除此之外,声乐小组课教学还要处理好诸如课程评价与考试的关系、注重表演与基础训练的关系、声乐教育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民族歌唱教学资源与国外歌唱材料的关系等等。当然,这些因素都可以在小舞台的实践中加以考虑,同时丰富小舞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徐淑云《高师声乐课程的建设研究》(《乐府新声》2003.1)
2.李静玉《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及对策》(《音乐生活》2002.12);
3.苗雨《高师声乐教改的整体构筑》(《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2)
4.柳华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改革之我见》 (《中国音乐教育》2002.1
5.和庆国《师范院校声乐教学设想》(《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2)
6.刘九思《创建有高师特点的新声乐教学体系》(《人民音乐》2000.2)
7.张晓红《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艺术探索》2001.6);
8.郝玫馨《“三结合”:声乐教学新思路》(《黄钟》2003.3)
9.林立君《寓教于形 以动辅唱——论体态动作与声乐教学(《音乐研究》2001.2)
10.刘 燕《论歌唱艺术的动作性》(《戏剧》2001.4);
11.林晓波《声乐形体训练刍议》(《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4)
12.王保华《论态势语言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乐府新声》 2002.2)
13.刘彩云《论歌唱艺术的形体表演》(《海南大学学报》2001.2)。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李薇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