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新世纪的钟声悠然敲过十个年头,在历史长河中,十年只是匆匆的一瞬,但对于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来说,却是一个继往开来、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历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剧烈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省花新世纪的创作剧目无论从题材内涵的开掘上,还是人物形象塑造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艺术形式的探索上,都谱写了崭新的乐章。从2000年的《乡里警察》,2001年的《老表轶事》,2002年的《郑培民》,2005年的《走进阳光》,2008年的《作田汉子也风流》,这些剧目贴近现实问题,关注民生民情,从题材到立意都鲜活地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和情感需求,因此得到观众的热烈响应,以及专家领导的高度赞誉,在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大放异彩,三次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取得“文华剧目”奖、“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等国家级舞台艺术奖项,剧院因成绩斐然荣获人事部和文化部联合颁发的“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在包涵深厚文化底蕴的湖湘沃土上,这朵土生土长的山野之花,烂漫盛放,生机勃勃。
纵观“省花”新世纪创作剧目,我们欣喜地发现这些剧目无不高擎着主旋律的猎猎大旗,漫溢着芸芸众生的嬉笑怒骂,将鲜明的湖南地方文化特色和对现实社会的强烈关注融入艺术创作中,以浓郁火辣的地方特色,通俗明快的喜剧风格,幽默诙谐的艺术魅力,唱响时代的最强音,吸引观众,征服专家,从而得到肯定,收获成功。这些创作剧目的艺术风格与省花建院以来以喜剧见长、主攻现代戏的创作思路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戏的创作一直是剧院的优良传统,形式简单活泼的花鼓戏是湖南有代表性的民间地方小戏,反映现代生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此,剧院在建院初期就认定了戏剧要反映现代生活这条路,在党的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指引下,凭着高度的艺术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剧院始终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在贯彻“三并举”创作原则的基础上,重点创作大量现代戏,成为剧院艺术生产的主攻方向,集全省各路花鼓戏艺术为一炉,吸取兄弟剧种的长处,以传统花鼓戏音乐为基础和素材,运用现代作曲方法,为人物创编唱腔,形成了以现实主义、湖湘特色、喜剧风格为代表的艺术流派,从而极大地拓宽了花鼓戏的表现内容,丰富了花鼓戏舞台样式 。作为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的八个发起院团之一,剧院曾在1990年得到文化部授予编演现代戏成绩卓著的戏曲表演团体的嘉奖,在我院上演的200多个剧目中,现代戏占了60%。五十年代,《双送粮》、《姑嫂忙》风靡一时,其中《双送粮》中一问一答的唱段《浏阳河》至今仍被传唱,而大型现代戏《三里湾》更成为剧院里程碑式的剧目,专家高度评价“堪舆《朝阳沟》相媲美”,六十年代《打铜锣》、《补锅》享誉全国,成为我院久演不衰的经典小戏,演员凌国康、李小嘉、李谷一、钟宜淳等成为家喻户晓的花鼓明星,七十年代《沙家浜》、《送货路上》、《野鸭洲》极富盛誉,已故国家主席毛泽东同志在观看我院演出的花鼓戏《沙家浜》后盛赞“地方戏移植样板戏好!”,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为地方戏开拓了新的演出途径,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地方戏移植样板戏的热潮。八十年代《牛多喜坐轿》、《八品官》盛名远播,湖南省政府送来“晋京四获誉,更上一层楼”的锦匾以资鼓励,九十年代《桃花汛》、《羊角号与BP机》晋京献演,载誉而归,荣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优秀演出奖”等国家级奖项,演员刘赵黔荣膺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
新世纪以来,反映当代农村题材的大型现代戏《乡里警察》荣获“文华新剧目奖”、“中国艺术节优秀演出奖”。新创剧目大型现代戏《郑培民》,首次成功地将新时期党的高级干部的形象搬上了戏曲舞台,上演以来,感动京城,名遐潇湘,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新闻媒体的热情关注,以及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在观看《郑培民》后激动不已“很感人!很成功!谢谢你们把这么好的戏带到北京来,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北京的专家盛赞该剧“用平民化、世俗化的眼光发掘当代英雄的人格魅力”、“艺术地呈现非常成功”、“真实、流畅、抒情、大气、感人”。该剧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省委组织部、宣传部、文化厅联合发文,要求组织观看该剧,而中宣部更史无先例地在全国推广该剧,中央电视台也将该剧拍成了戏曲电视剧,呈现给全国的戏曲观众,该剧的演出虽值“非典”时期,来自全国的演出邀请却应接不暇,尽管由于“非典”的影响,错过了最佳的演出时机,却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投入不足十万元的戏,却取得了七十多万元的演出收入,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001年创作演出的《老表轶事》,取材于真实事件,讲述的是一个简单而生动的故事:新中国成立不久,老知识分子文有章突然发现毛泽东是自己的嫡亲老表,在众人怂恿下,写信给毛泽东,想谋个建设厅长当当。毛泽东派毛岸英回乡考察,得知他并无才能,予以婉拒,该剧将一段看似简单的史实演绎得细腻、丰富而生动。向主席写信求官只是作为时代背景,全剧并不关涉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或宏图大略,作者的视角集中在老表文有章及其周围的众街坊身上,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位传统乡村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心路过程,这是一个小题材,表达的却是大主题,它的特色是小中见大或“大题小做”,因此深受领导、专家的好评和观众的亲睐,2003年,在首届湖南艺术节的演出中大放异彩,获得金奖第一名及23项单项奖,同年获省“五个一工程奖”,2004年,在杭州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评委们评价该剧“艺术视角独特,人物形象丰满,思想内涵丰富,现实意义强烈,语言幽默风趣,剧情生动活泼,剧种特色鲜明,喜剧风格浓郁,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导演的处理,唱腔的设计,都比较成功。文有章这个角色的表演尤为突出。该剧是一出好听、好看、有戏、有味的喜剧,亦庄亦谐 ,寓教于乐。”夺取了我国舞台艺术的最高奖——文华大奖,同时还获得文华表演奖、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剧作奖等数个单项奖,实现了剧院在全国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中零的突破,成就了湖南地方小戏的辉煌,成为剧院发展新的里程碑,为湖南人民争了光。2005年,该剧以“选材独特,思想内涵丰富,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所写的虽是小事情,但故事情节结构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主人公文有章的性格刻画十分生动鲜活,心理活动曲折细腻、合情合理,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可爱可亲,并透露出戏曲现代戏难得的幽默感。在唱腔、音乐方面,坚持了湖南花鼓戏的本体,又与人物情节的发展丝丝入扣。”(入围评语)成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07年,该剧再传捷报,荣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08年该剧入围2007—2008年度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并作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现实题材的九台优秀剧目之一,唱响艺术圣殿国家大剧院。
2005年投排的现代戏《走进阳光》是一部现代喜剧。描写农村青年宋云剑高考落榜,愧对父母,谎称上大学,进城当了送水工,偶然机会见义勇为当了“城市英雄”,因此赢得女友胡蓉芳心,为了三万元彩礼费又将自己“出租”给房地产老总徐芳当一个月的“假老公”。光环与谎言之中,宋云剑心力交瘁,最终还原真实的自我,收获真诚的爱情……这台戏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丰富多彩的舞台表现方式将写意与写实结合、叙事与抒情兼备、传统与时尚统一,运用灯光巧妙重叠时空,凸显角色内心的挣扎,明显借鉴了电影中常见的蒙太奇手法。整部戏演出中没有幕布启合,每一段落均用角色独唱或独白承接,简洁而不拖沓,保证整部戏一气呵成,气韵贯通,这种新颖的结构方式与电视连续剧的结构极为神似,在戏曲表现样式上做了创新式的探索。该剧勇夺省艺术节“田汉大奖”、 省“五个一工程”作品奖,2007年该剧还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剧目”奖,以及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表演奖三项单项奖,同时该剧再次成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剧目。
2008年创作排演的《作田汉子也风流》同样是一台现代戏,这次创作人员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该剧基本剧情取材于当代农民拍电视剧的故事:富裕起来的湘中枫树村村民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需要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于是村长领头拍起了电视剧,一连串妙趣横生的故事由此展开了……这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轻喜剧,一经面世就得到观众的喜爱和媒体的关注,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虽是农村题材,但摆脱了常规的写脱贫致富、家长里短、邻里纠纷、计划生育等模式,而是从一个新的切入点着手,通过几件小事、几个小人物,演绎一群现代农民的新形象,以崭新的角度表现了新农村的新风貌,艺术地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新农村画卷。目前该剧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第三届全国地方戏展演的备战之中,期待以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向建国六十周年献礼。
现代戏、喜剧风格以及极富生活气息的表演,无疑是省花新世纪创作剧目的突出特色,这种新路子的形成,不仅得益于剧院建院以来所形成的主流传统,更是时代赋予其的神圣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是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文艺创造活动。”省花几十年一直坚持着这种艺术创造,正是因为这种坚持,剧院才会在流光溢彩的戏曲舞台上独具魅力,才会使来自民间的山野之花在舞台艺术的百花园中迎春绽放,昂扬着旺盛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杨建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