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开拓学生音乐文化视野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海 热度: 24240
李 达

  一、 现状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化解疑难等方面,有着其他教学工具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它集图形、动画、声音、词曲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动感强,容量大,给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以强烈的冲击,给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使音乐课堂教学产生了全新的革命性发展。但是,在众多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活力和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现状1:在现代教育技术用于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仅仅利用少量的图片、影像资料或者是质量较差的图片、影像资料来展示相关文化。

  分析:不利于学生全面的了解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精确度不够,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学习积极性不高。

  现状2:由于受教师课件制作的能力和教学设计的限制,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很难了解丰富的音乐文化信息。

  分析:学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一定的信息量,使的教学效率低,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相对比较狭窄。

  针对以上弊端,将传统多媒体教学中教学思想和策略与多媒体的网络世界相结合,可以开拓学生音乐文化视野,增强其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策略研究:

  1.课前: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学的手段,确立学习主题,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搜集、查找、了解更丰富更全面的文化信息。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时需要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如果单凭老师讲解则有些枯燥无味,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例如在欣赏混声合唱《保卫黄河》时,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曲家冼星海的生平事迹及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历史背景。通过观察黄河的流程图,明白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曲中的河西山岗指的是山西的太行山,学生对歌词中描写的那段历史有了清楚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在演唱时通过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处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作品中磅礴的气势和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音乐文化范畴,又让学生获得了古今中外各种音乐信息,培养了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课中:

  ①学生展示网络学习成果,师生课堂交流评比,拓展音乐文化视野。

  学生将自己在网络中搜集到的学习资料带到音乐课堂中来展示,并进行交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分组进行讨论,对某些问题可进行辩论,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教学难点。

  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学手段与学生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生运用多媒体网络的学习方式,采取小组合作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是一种主要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精神、合作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可进行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以“进行曲”为主题的欣赏教学,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作曲家创作的各种进行曲的风格、特点与背景知识。笔者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学生聆听《拉德斯基进行曲》,在教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分别播放了《运动员进行曲》和《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分组研究讨论,指导学生进入相关的音乐网站。搜集有关“进行曲”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归纳这种音乐体裁在速度、节奏、力度、情绪等方面有什么共同点,各组认真撰写研究报告,总结进行曲的特点,列出各个作品的作家与国籍。还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进行曲。

  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学手段,教师适时的教授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使用与操作方法。

  在教学中,往往有不少学生提出不能够很正确的查找、运用相关音乐信息进行学习,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适时的教授学生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方法。如作品欣赏的基本使用与操作方法;作品演奏与演唱的基本使用与操作方法;音乐网络信息的搜索等。

  3.课后: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有效网络资源,以论坛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使学习得到升华和提高。

  ①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即时交流或课余交流,电话交流。

  ②进入某音乐教学网站的艺术论坛进行交流。

  ③打开教室网络多媒体教学机、学生机软件,进入讨论板中交流。

  ④师生之间的电子邮件交流。

  ⑤其它聊天工具如QQ,MSN等。

  综上所述,正如刘承华先生在《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中所说:“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被限制在理论的知识性传授和形式的抽象分析方面,使音乐教育成为悬浮在表层的纯技术操作……在普及教育中,它只能使人们获得有关音乐的种种知识和技巧,而很难得到对音乐的深层的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将音乐与文化分离。”刘先生的观点指出了我们音乐教育的弊病,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音乐教学中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与人的结合、与多媒体网络的结合等等,用“文化激活音乐”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观点。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黄晓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