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杯酒释兵权的真相

时间:2023/11/9 作者: 故事会(蓝版) 热度: 19756
@张晓珉

  隐身白鸽摘自《宋朝果然很有料》工人出版社

  “杯酒释兵权”的原型,最早见于丁谓的《丁晋公谈录》。这个丁谓可是一个猛人,不仅是宋真宗的宰相,而且还坑死了一代名臣寇准。虽然在中国的历史上,丁谓最终上了《佞臣传》,但是,丁谓毕竟是一朝宰相,他不仅有自己独特的发言权,更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

  在《丁晋公谈录》中,丁谓记录了这么一件事情:

  有一天,赵普急匆匆地告诉赵匡胤:“不要再让石守信、王审琦掌握皇家禁军了!”

  一听这话,赵匡胤当时就蒙了,说这哥儿俩是我义社十兄弟呀,他们难道要造反吗?

  赵普继续说道:“这两个人不会造反,但是他们管不住自己的下属,臣担心他们手下要造反的话,他们也就身不由己了。”

  听完这番解释后,赵匡胤哈哈大笑地说道:“宰相多虑了,区区下属,这两个人还是管得住的,而且我如此器重他们,他们怎能有负于我?”

  赵匡胤话音未落,但见赵普冷冷地回答道:“陛下不知周世宗吗?周世宗的手下,他管得住吗?周世宗也器重自己的手下呢,结果怎样的呢?”

  一听这话,赵匡胤浑身冷汗直流。这个周世宗的手下,你我心知肚明,何必再言。于是,赵匡胤立刻听从了赵普的建议,收回了这二人的兵权,并把他们轰出了朝廷,去地方上任职了。

  综上所述,《丁晋公谈录》里记载的这个故事,虽然有收缴兵权在里面,但是这里面没有“杯酒”,也没有“释兵权”,更没有赵匡胤什么事,这完全是赵普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结果。

  那么,就是这么一个和“杯酒释兵权”八竿子打不着的故事,是如何与之扯上关系的呢?

  

  几十年后,宋真宗赵恒驾崩西去,赵祯登基称帝,史称宋仁宗。

  仁宗一朝时,当时的著名宰相王曾,在整理前朝笔记的时候,就把这段故事写入了自己的《王文正公笔录》。为了增加这个故事的阅读性,王曾将它重新书写了一遍。

  于是,这个故事就变成了这样:

  太祖赵匡胤登基称帝好几年后,宰相赵普多次进言,说石守信、王审琦这俩人位高权重,还掌握着皇家禁军,这样早晚得出事,还请皇帝把他们调到别处,防患于未然。

  刚开始的时候,对于赵普的这个建议,赵匡胤只是微微一笑,他完全信任这两位好兄弟。可是,架不住长时间地被灌输着三人成虎,任谁也会改变自己的想法,推翻自己的初衷了。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赵匡胤找来了石守信、王审琦一起吃饭,并在这个酒席宴上,赵匡胤说出了自己的苦衷:

  “我和各位,那都是同生共死的好兄弟,因此我绝对没有怀疑过你们。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文臣们天天在我耳边嗡嗡叫,说得我头都大了,我也保护不了你们了。这么着吧,你们不如选一个风水宝地,去地方当一个土霸王。当地的赋税收入,足以让你们荣华富贵一生了。这样颐养天年,岂不快哉?

  “除此之外,我再跟诸位联姻,我收你们的儿子为姑爷,收你们的女儿为儿媳,让诸位当国丈。这样咱们结秦晋之好,以示君臣无猜,你们看怎么样?”

  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对于石守信、王审琦而言,他们也早就过够这种日子了。所谓树大招风,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被人吊起来当靶子打,自己再皮糙肉厚,也有抵挡不住的时候。如今,自己不仅啥事没有,还能彻底地功成身退,对于这样的好事,他们还能提什么反对意见!

  于是,石守信、王审琦马上磕头谢恩,且唯恐皇帝说话变卦,立刻交出了兵权,定下了儿女婚姻的时间,就这样去地方上享福去了。

  至此,“杯酒释兵权”故事的基本框架,就此敲定。

  后来,等历史的车轮再度转动,当时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在自己的《涑水记闻》中,又对这件事情进行了重新的演绎,把它最终演变成为咱们现在众人皆知的“杯酒释兵权”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