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正统年间,一桩冤案引发的……

时间:2023/11/9 作者: 故事会(蓝版) 热度: 17303
@马伯庸

  

  正统年间,北京有个忠勇前卫的百户,叫杨安。杨安的老婆姓岳,长得很漂亮。有一个锦衣卫校尉垂涎她的美色,想要侵犯,结果没能得逞。半年以后,杨安染疾而死,怀恨在心的校尉跳出来,指控岳氏谋杀亲夫。他有鼻子有眼地编造说,岳氏早和她的女婿邱永有染,杨安得病之后,这一对奸夫淫妇通过邻居郝氏找来术士沈荣,把符纸烧成灰混入汤药中,害死了杨安。

  按《大明律》,妻妾谋杀亲夫,要判斩决;如果杀人动机是与人通奸的话,则会被判处凌迟之刑,奸夫一并处斩。

  此案事涉人命,顺天府第一时间将岳氏、邱永、郝氏、沈荣四人收押。四个人在牢狱里自然大叫冤屈,可官府偏信了校尉的证词,动了刑,将四人屈打成招。

  这个案子,先被移交给都察院,御史覆审之后,认定死刑得当,又交给刑部,也是同样意见。可到了大理寺这儿,却卡住了。

  在正统六年(1441年),薛瑄被任命为大理寺少卿,正好接到了杨安案的覆审。他仔细研究了顺天府的审问卷宗,发现岳氏的供词前后不一,也和其他人的供词细节对不上。薛瑄一看就明白了,这显然是屈打成招啊。

  于是薛瑄将此案驳回,让刑部再琢磨琢磨。刑部很快发回,说覆审没问题。薛瑄一看,不行,又一次驳回,赫然形成了拉锯战。

  刑部还没说什么,都察院可不高兴了。这个案子,刑部和都察院都已批准了,你们大理寺不批,那就是说我们两部工作没做好呗?为了这事,都御史王文跑到大理寺拍了好几次桌子,薛瑄却岿然不动,驳回如旧。

  大理寺一部独扛刑部和都察院的压力,时间久了,也颇为吃力。薛瑄有一个手下的评事,叫张柷,一看这么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出了一条妙计。

  张柷说在宣德年间曾经有一个死刑案,也是大理寺和刑部打拉锯战,谁也不肯松口,最后干脆请出皇上来裁定,结束两部争端。薛瑄觉得不错,立刻上奏正统帝,说这个案子有疑难决,三司意见不同,请皇上您睿断定夺。正统皇帝一点都不傻。你们底下都弄不清楚的案子,朕怎么“睿断”啊?你们这是把决策责任的大锅甩给朕啊?于是他一脚把锅又踢下去了:“着都察院老成御史一员,体访得实来说。”

  于是都察院派了一个叫潘洪的御史,重新去查杨安案。潘洪居然很认真地做了调查。这位“明朝柯南”仔细比对犯人供词,又左邻右舍打听了一圈,还把经手医师找来细细询问,最后得出结论:杨安半年前得了泻痢,久病不愈,就吩咐岳氏通过邻居郝氏找来术士沈荣,在家里作法驱逐邪魔。半年之后,杨安病死。锦衣卫校尉所说通奸、谋害之事,纯属捏造。潘洪把报告递交朝廷。正统帝一看,就下旨说既然是冤枉的,就都放了吧。

  本来到这里,杨安案就算是完满大结局了,可突然平地里又起了一阵大波澜。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因御下不力差点被皇上罚了俸禄,他觉得自己真是躺着中枪,明明什么坏事没做,却被牵连进这个案子,尤其这事还是自己的仇家薛瑄搞的,马顺就更气不过了。

  马顺越想越气,派人把那个校尉抓起来,一顿鞭子狠抽。校尉知道,自己若坦白诬告,只怕死无葬身之地,便死死咬住潘洪,说他奏事不实。马顺一听,意识到这是个打击薛瑄的好机会。他是权宦王振的党羽,稍一运作,就把潘洪罗织成欺君罔上之罪,远远发配到了大同威远卫。然后他又把岳氏等四人拽到午门之外,狠狠拷打。一边打一边审,硬是让他们四人第二次被迫认罪。

  得了四人供词,马顺算是拿到了实锤,大理寺这是集体枉法啊。不到一日,薛瑄、张柷等皆被拿下,整个大理寺的高级官员几乎全军覆没。

  刑讯之下,饶是大理寺的官员也扛不住。最后得了一个荒谬的结论:术士沈荣,是苏州府常熟县人,而张柷也是苏州人,为了包庇同乡,不惜作弊云云。

  皇上一听还有这事,大怒。刑部很快拿出了判决:岳氏、邱永凌迟处死;郝氏、沈荣绞罪。

  至于薛瑄,同样判了死罪,秋后开斩。

  在临近行刑之时,王振家的老仆人,做着饭忽然哭了。王振问他为啥,老仆人说:“闻今日薛夫子将刑也。”王振有点发怵,自家仆人都这样,外头舆论的态度不问可知。他是第一代权宦,经验不足,不敢犯众怒,便约束手下,没有继续追杀。

  最后,薛瑄的死刑,在覆审时被驳回。他本身削官为民,回了老家。

  至于其他被连累的倒霉官员,就不知下场如何了。

  最可怜的,是那四个无辜百姓。他们平白蒙受冤屈不说,眼看碰到几个靠谱官员,可以脱罪回家,却因为朝廷斗争,重新堕入地狱在极度痛苦和恐惧中死去。

  土木堡之变后,景泰帝即位。愤怒的朝臣们要求清算王振的罪孽,在午门将马顺活活打死,让他成为锦衣卫历史上唯一被殴打至死的指挥使。

  薛瑄很快被起用,先任南京大理丞,然后转北京少卿。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