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守住你的瓦尔登湖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苑 热度: 21329
文 / 杨 虎

  守住你的瓦尔登湖

  文 / 杨 虎

  

  1949年,梭罗和他的湖首次来到了中国。译者徐迟在序言中这样说道:“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那时正值天翻地覆,安静的梭罗不知能走进多少人的内心。

  中国内地的读者再次看到大洋彼岸这个“怪人”的身影已是33年后的1982年了。但这一次,席卷古老大陆的文学热潮正即将汹涌而起。马尔克斯的魔方、乔伊斯的呓语,狂热的读者们兴奋地从小说中检索着改革、承包等字眼,为物质时代正义凛然的登场暗暗兴奋不已。

  又一次,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被时代的喧嚣淹没。

  其实,这本书本来就是为人类中那些安静的内心写的,小众化是它的命运。这本诞生在湖边的书,或许是大自然最美的精灵之一湖泊为寻找芸芸众生中和她质地一样的心湖而假手梭罗发出的信号。

  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

  水是大地的灵者,是人生的天籁表达。如果河流象征着人生奔突冲撞的青年时代,海洋则像是童年和老年的重叠,而湖泊——这大地上晶亮的眼睛,则是人生静穆平和、信念坚定的中年。我不知道梭罗是怎么下决心要为人类写这样一本宁静的中年之书的。或许,是瓦尔登湖翻卷的浪花突然击中了他的灵魂;或许,这一需求潜伏已久,也许更早以前,他在某个喧闹的时刻突然听到了内心的低语,就像叶芝在伦敦的街头忽然热泪盈眶:“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还是人行道,我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这样的向往,也许也曾多次在你我的内心翻涌,只是,我们不愿像梭罗那样去正视真实的自己,不敢像他那样舍弃世俗的一切去寻找和守住自己的瓦尔登湖。

  人类中那些柔软与敏感的心灵总是代替凡夫俗子去感受天籁,并九死不悔地承担由此落在自己命运中的狂喜与极苦。凡·高如是,高更如是,梭罗也如是。但这一次,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1844年一个落叶纷飞的秋日,27岁的亨利·戴维·梭罗只影单身,仅带着一柄斧头和二十五美元二十一美分,住进了杳无人迹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在此之前,他已给爱默生当了两年助手。再往前,他亲眼目睹了恋人的他嫁和相依为命的哥哥死亡。再往前,1837年,他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

  大自然是灵魂永恒的港湾。犹如母亲和情人,瓦尔登湖澄净的色彩让梭罗翻涌的内心一下子抵达了安静并狂热起来。安静的是他的情绪,狂热的是他的思绪,是他长久以来寻找的对话与表达。

  瓦尔登湖是有福的,在人类亿万颗心灵中她找到了一个和自己同样质地的心湖。没有梭罗这颗特别的心,她永远只会静静泊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旁,如果更不幸成为所谓的旅游胜地,人工从此就践踏了天籁。

  梭罗是幸运的,当他与这片湖水相遇,天人合一的意境就从一片又一片浪花出发,带着春的暖意、夏的缤纷、秋的从容、冬的肃穆徐徐沁润到他心上。星语灯影,日月流年,文字之舟也从梭罗的内心悄然起航,桨声水声汩然。从1844年秋到1847年,短短一千多个日夜,瓦尔登湖拍岸的水声从梭罗心上流过,再一次流出就成了芬芳的墨香。

  但这本书绝不是隐逸者说。事实上,它隐含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对自我的尊重与发现,对生命的真实与神圣的寻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可能是一个小小的瓦尔登湖。只是,你我总是在碌碌红尘的房子、职务与收入的追赶与算计中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过,如果你从来不曾在满天星辰的夜晚感觉到生命的庄严与伟大,那么,你还是去找另外的消遣吧,别去打扰这本书,就让梭罗和他的湖安详地泊在属于自己的孤独与宁静里吧。

  “1845年3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融,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展了。”

  每次读到这里,我总是眼角发热,是的,静静跟着梭罗的脚步走下去,你蛰居的生命就会豁然舒展,你内心的瓦尔登湖就会为你打开美丽的四季。

  发现并守住你的瓦尔登湖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罗。要知道,人间每走一个人,天上就会落一颗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