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樊锦诗:我心归处事敦煌

时间:2023/11/9 作者: 传奇故事(破茧成蝶) 热度: 20467
◎有礼有节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才生;她的人生本可以有无数条路,但她偏偏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奉献半个多世纪的光阴,赴一场文化苦旅,守护着荒野大漠的735座洞窟。

  她说:“莫高窟是人类的无价之宝,我心想一定要保护好。万一有闪失,我就是罪人……”因着她的奉献,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2019年9月17日,她——81岁的樊锦诗,被正式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成为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先进代表。

  人物速读

锦瑟年华去,莫高永留诗

1963年夏天,北大才女樊锦诗服从分配,背着大包,头戴草帽,来到敦煌莫高窟。她这一待就是50多年,把自己的一生和莫高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家境优渥的她从未吃过苦头,面对艰苦的环境,樊锦诗说:“说没有犹豫动摇,那是假话。和北京相比,那里简直就不是同一个世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深夜里,当房梁上的老鼠掉在被子上时,当因水土不服而整天昏昏沉沉时,樊锦诗曾望着透过纸窗的月亮掉眼泪。

  即便如此,每次她走进石窟,内心就得以平复。敦煌前辈们无私且锲而不舍的精神,也令她深深敬佩,暗地里,她觉得自己也该做点什么。于是,她毅然选择坚守莫高窟。

  为了延续这震惊世界的敦煌文化,樊锦诗总觉得还能多做一点、再多一点。因为游客数量的剧增、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洞窟本体的老化,莫高窟正在以不可逆转的态势缓慢消逝。1998年,樊锦诗任敦煌研究院院长,首次提出国际合作,利用先进技术监测洞窟环境,抵御沙漠侵袭。2003年,她琢磨能不能把莫高窟也数字化,让游客不进入洞窟就能看到敦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探索,“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成立,《千年莫高》《梦幻佛宫》等电影得以放映。用电影和实地参观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参观时间,提高洞窟承载量,樊锦诗做到了。

  莫高窟终将老去,而数字影像却能长留人间,让敦煌传说永久流传下去,这才是守护者的终极目标。

  25岁,她青春正盛,只身前往敦煌;30岁,她和风沙争分夺秒,保护文物;40岁,敦煌终于通电,不用依靠手电照明;60岁,她任敦煌研究院院长;76岁,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她见证了敦煌的许多重要时刻,她的一生就是一部“敦煌现代史”!她用一生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

  樊锦诗一生不喜名誉,她一心想着、念着的都是敦煌,牵动她的也永远是荒漠里不停的风沙、石窟内慢慢老化的壁画。被问及一生的成就时,她只是说:“要不是敦煌,人家知道我是谁?那不是我的荣誉,那是敦煌的荣誉。”

  人物精读与速用

敦煌守护神:择一事,终一生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才生,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的735座洞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然而,在每一个风沙扑面的人生路口,她都选择了坚守。勇气是一瞬间的闪念,也是一辈子的执念!

  /////运用示范/////

  每个人的一生看似有限,但将每个人生命的数百个月汇集起来,就是一笔不菲的时间财富。古有曹雪芹“披阅数十载,增删十余次”造就红楼一梦,今有樊锦诗凝一生光阴守护莫高窟的精美恢宏。这一切的一切都启示着我们,既然选择了,就要学会择一事,终一生。只有专注手上所承,心无旁骛,才可在漫长但又易逝的光阴中游刃,实现人生的价值。

爱得深沉:敦煌虽远,一爱经年

“越接触敦煌,越觉得它真的是深不及底。越了解敦煌,也就越热爱敦煌。”带着对敦煌的爱,樊锦诗全身心投入石窟的考古研究工作,以至这种爱深深地感染了她的丈夫,愿意跟她一起来守护敦煌。因为热爱,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使之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由她具体主持编写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成为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她说:“开始我也没想在敦煌待一辈子,可能是命中注定吧,时间越久,越觉得莫高窟了不起,是非凡的宝藏。”

  /////运用示范/////

  世上无难事,只怕热爱人。任何事,如果你有兴趣,并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了解它,那么很多时候,它极可能会变成你的最爱。“你对它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是她的信念。她在莫高窟实习的时候只是对其感兴趣,等到后来爱上了这里,再到后来和丈夫一起守护敦煌。因为热爱,所以全情投入;因为热爱,所以奋不顾身。

数字敦煌:技术让千年石窟“容颜永驻”

莫高窟15余公里外,有一个形似沙丘、又如流水的土黄色流线型建筑。游客可以在这里用数字化手段了解莫高窟的前世今生,然后再去窟区领略历史的风姿。在这里,30个经典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发布,其网站还有全景漫游体验服务,游客在电脑前,就可以通过全息影像技术看到整个石窟的全景,宛若在石窟中游览一般。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工程,是樊锦诗17年间做成的一件大事。因为游客数量的剧增、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洞窟本体的老化,莫高窟正以缓慢但是不可逆的态势消逝。如何延缓这一过程是樊锦诗日夜思考的问题,而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让樊锦诗眼前一亮。她决定以高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让洞窟艺术“容颜永驻”。

  /////运用示范/////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给予支持和保护。这几年,围绕敦煌的文化话题之所以火热,不仅与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有关系,还与莫高窟与时俱进的传承与保护方式有关系。人们从中不仅知道敦煌文化,而且了解以“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为代表的研究,通过借助数字手段,人们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魅力。所以,只有通过深入研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及现代意义,才能真正既“活”又“火”。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