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日常生活中的保健,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食补药补,或者是通过调节自己的饮食起居达到保健目的。其实,中国很早的古籍中就有关于情志与健康之间关系的论述。情志究竟是什么?在生活中如何通过调节情志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五种情志与五脏密不可分
情志较情绪而言更强调的是内在的心理活动,中医把它归纳为“五志”,与人体的五脏息息相关。“喜”和“心”有直接关系,中医有句话叫“过喜则伤心”,比如《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就是很好的例子,古代严酷的科举制度使人的心理非常压抑,范进考了很长时间都没考上,在别人眼里他是书呆子,岳母和妻子也都看不起他。可是,最后他竟然考上了,在听闻喜讯的一瞬间,因为过度高兴,竟突然间晕倒猝死了。范进的例子很典型地说出了喜则伤心,因为过度高兴使得心气散去,不能推动血液运行。“怒”和中医所讲的“肝”有直接关系。“怒气满胸常欲叫”表达了一种非常愤怒的情绪,如果遇见一件事情特别让你生气,你可以愤怒,但是一定要有所节制,如果过度了就会损伤肝脏。其实,很多肝脏不好的病人容易生气。
“思虑”就是过度地思考问题,直接会影响脾胃功能。很多脾胃不好的人更多的是知识分子,因为这类人总是在考虑问题,本来吃过饭后应该让脾胃工作消化食物,但是因为思考导致血液都集中在大脑运行,肠胃的运化功能就会减弱,久而久之脾胃就会出现问题。所以,中医从这种生活现象中得出忧思伤脾的结论。
“悲伤”在中医文化中与“肺”直接相关。肺主一身之气,是将自然界的气吸进来分布到全身的功能。《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案例,她充满才华,然而多愁善感的性格和肺部的疾病却让“眼泪”成为她的标志。中医认为肺主悲,人悲伤不解就会引起情志郁闷,精神不振,必然导致肺气不利而发生病变,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关于林黛玉哭的描述就有37次,消极、悲伤不断加重林黛玉肺部的疾病,最终让她在读者们的叹息声中香消玉殒。
“恐惧”和肾气有直接的关系。肾司二便,过度害怕的人会大小便失禁,过度的恐惧就会损伤人的肾气。
中医认为,五脏与西医解剖学上的心肝脾肺肾不完全一样,将它们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医的脏象学说。五脏与五行关系非常密切,各种情志其实都是互相制约的,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化生出了5种不同的气,这5种不同的气又产生了喜、怒、思、悲、恐这样5种情绪。
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要运用这样的关系更好地调节情绪,正所谓“金克木”,当你肝气过旺的时候,只有悲伤能控制住肝火,例如夫妻之间吵架,一旦女方哭出来,肺气就旺盛起来,制约了肝气,同时毒素从眼睛里流了出去,气很快就会消散。
●古代文化与心态调节息息相关
当人通过自我调节不能化解这5种情志带来的烦恼时,就需要借助外力。很多人通过旅游、锻炼改善心理环境,也有很多人会到宗教场所调节情绪。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孔子提出了“仁”的重要理念,表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要用自己的心去推及别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将心比心,这样宽容下去,便不会有是非之事困扰你。孟子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 “义”的理念,“义”字的繁体字是“義”,上边是个“羊”字,下边是个“我”字,羊在古代象征着美好事物,因此“義”就体现了为美好的事物可以献出自己的意思。归结孔孟的文化思想,就是通过仁义的理念,多为对方着想,解决人和人之间的矛盾。
“舍得”和“得失”这两个词主要意思是讲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中才能达至和谐、统一。你若真正把握了舍与得的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钥匙和成功的机遇。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过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复,只有懂得了舍得和得失的关系,心灵才会真正自在,那么喜、怒、忧、悲、恐这些情绪就不会过度,人就会活得舒服自在。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述“上善若水”、“大智若愚”,认为自然界的事物一定存在固有的规律,如果能自觉地把握这些规律,让一切自然发展,心境也就宽阔了。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其实,人的一生总结概括起来是个非常简单的生命过程,首先是从哭到笑的过程。人刚来到世上,第一声都是要哭的,而人走后,气散了,皱纹全展开了。其次是从攥着拳头到撒手的过程,人一出生全都是攥着拳头的,这就是告诉你奋斗的使命是与生俱来的,待人老去撒手人寰的时候,手自然松开了。考虑到这个生活与事物的规律,五志也就不会过度了。
一个人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性格脾气改变,也无法像先贤那样处事不惊,但是在未来的生活当中,应该慢慢地用这种传统的哲学让自己的心境更加平和,最终将会收获一个更加健康的身体。
摘自《中国电视报》2014年第14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