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人口普查的典范
[丁 锐]
给求职阶段的大学生的一点意见:从业有三条道路:仕途,商界,学术。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千招会,不如一招熟;什么都想要,跟什么都不要结果差不多;电脑是工具不是玩具;人才市场就是布口袋,要突出你的核心竞争力,刺破它;要自信,垃圾可能是放错位置的人才;大公司是做人,小公司是做事。——汪涵
现代中国人对“户口本”再熟悉不过,求学、就业、结婚等等人生大事都离不开它。那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上户口本的呢?明洪武4年安徽祁门人汪寄佛的“户帖”,被称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户口本”,距今已有六百多年。
“户帖制”是明初户籍管理制度。洪武3年(公元1370年)11月,明太祖派军队协助地方进行了一次对全国人口的“点闸对比”,给每户编制户帖,帖上首印着“钦奉圣旨”,下面依次填写户主及全家成员姓名、籍贯、性别、年龄等,后面还备“事产”一项,记载其户的产业基本情况;令人叫绝的是还有“户别”一项,可不像现在笼统注明是“农业户”或“非农户”,而是要详细写清楚属于“军户”、“民户”还是“匠户”等。这与近世所谓“人口普查”颇为接近,比1790年美国和1801年英国举办的国情普查早四百余年。英国学者卡尔津看到这样体制完备、内容翔实的“户帖”后,连声惊叹:“这是全球最先推行全国人口普查的明证和榜样!”
这位卡尔津老兄可能还不知道,值得他惊叹的事还有很多——中国早在公元前2200年的原始社会时,就已出现“人口普查”的萌芽。《史记》记载“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说的是大禹为治水而进行人口调查,当时登记的人口为1355万人,相当于新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北京市总人口。不过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数据并不准确,因为当时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并没有统一。被公认为中国最早最为精确的人口数据,来自西汉平帝元始5年(公元5年)的“人口普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全国共有居民 12222062户,59594978人,相当于10年前安徽省总人口。
可是,如何防止“人口普查”中的瞒报和伪报行为呢?古人也想出了很多办法。隋初实行“输籍法”和“大索貌阅”,堂兄弟以下必须分立户籍,政府要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相貌与本人核对,如所报不实,被问责官员要受罚流放远方;其时还把户籍制和科举制结合起来,按照地域人口来分配考试名额,想多出状元举子秀才吗?那就老老实实上报人口吧!这一招不可谓不聪明,也起到了积极效果。
不过,相对最人性化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属清朝时的“摊丁入亩”制度,康熙、雍正帝先后下诏把丁税并入田赋,以后增加人口永不加赋,使长期因逃税而隐瞒的人口逐步报实。正因为实施这一政策,再加上“康乾盛世”时稳定繁荣的社会局面,乾隆6年(公元1741年)全国人口总数达14341万人,这是中国人口第一次突破1亿。
国家和每个人都一样,必需适时“清点”自己。我国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相信届时统计出的人口数据,不仅能反映我国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更为我国政府以后出台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方针政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