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讲道理。这个道理,包含了许多做人做事的原则以及道德品质,也包含了人与人相处的交流之道。道理和逻辑有共通点,也有不同。对这个“讲道理”,我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有趣的过程。
和朋友闲谈,我们都说最爱讲道理是在读幼儿园的时候。那个阶段,家长、教师都是希望小朋友从懵懂无知到知书达理。有意思的是,道理的模糊、逻辑的混乱,反倒是在成长之后的事了。随着一天天长大,像白纸一样的少年儿童却会被现实“教育”得走了样。当初教他们诚实、勇敢的大人们为了利益却在频频撒谎、弄虚作假。经常能看到此类话语:“小时候父母教我们讲道理,长大了,为了我们适应社会,说的却是另外一套道理。”正因为如此,大道理多了,歪理出现了。要对此进行甄别,依靠的工具则只能是逻辑。
我在读大学时,曾经跑到湖北省广播电视学校当代课老师教《形式逻辑》。当时我教的是9801和9802两个播音主持班,为了让他们对这门枯燥的课程感兴趣,我在武汉大学图书馆找各种与形式逻辑相关的书,特意去找生动的事例以及有趣的逻辑题目,然后在课堂上与他们分享。形式逻辑相对简单,“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以及“三段论”等等,就算我们不熟悉理论,实际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大学时,我们也接触到了数理逻辑,这由数学家莱布尼茨提出的学问就高深了很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逻辑课代课老师的经历对我影响很大,加上现实生活中“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稻草人谬误”“诉诸权威”等逻辑谬误比比皆是,我不自觉地成了爱讲“逻辑”的人,成为不折不扣的“直男”。
在2020年这个多事之秋,到处听到一些同学、朋友微信群因各种争论导致撕裂的消息。究其原因,很多人说是三观不一致,是因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争辩。对于这个结论,我觉得有待商榷,我认为世界观是可以越辩越明的,价值观、人生观则更多的是一种自由选择,不能强求一致。
“今天气温25℃,这是客观陈述,是事实判断。你觉得热或者不热是你的主观感受,你是否喜欢这样的气温则是价值判断。”这话不一定严谨,倒也可做参考。我们的在辩论中,很容易将事实陈述、主观感受、价值判断混淆在一起,为了捍卫自己的价值判断,很多时候罔顾事实,甚至颠倒黑白。世界观是什么?那就是对世界的认识,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世界观可以辩论,探讨。价值观、人生观,不必苛求一致。有人羡慕鲜花的灿烂,有人独爱泥土的芬芳;有人想成为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有人只愿做默默无闻的平凡小草。
很多时候,大道理人人都会讲,逻辑却不一定拎得清。同样,我发觉自己也陷入了一个误区,逻辑上务必清晰,忽视了好好“道”出“理”来。我的一个朋友,理科生,按我们老家话来说,是“直肠子”一个。和他交流一些事情时,经常有点像吵架,让人难以接受。沟通的初衷是好的,但效果可想而知。事后,大家觉得他说的其实也很有道理。我在想,他如果稍微调整一下表达方式,就可以避免无谓的争执,不会那么不招人喜欢。他像一面镜子,让我警醒自己是不是五十步笑一百步。
武大辩手陈铭曾经做过一个题为《女人永远是最佳辩手》的演讲,其中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讲了那么多道理,听上去很有道理,结果老婆说:‘道理重要,还是我重要?’”曾经在一篇博客上,看到博主的留言:“我一直觉得有一个命题挺好的:在某些时刻,看一个男人爱不爱你,就看他会不会跟你讲道理。” 人在悲伤的时候、委屈的时候,有时需要的只是一个温暖的拥抱,而不是一连串的大道理。而“直男”的辩解是,我和你讲道理,是想授之以渔,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你成长和变强大。
林燊有话说
这些年的经历,让我感觉到,有些道理是不那么讲逻辑的,这也就是大家说的“价值”。千金难买我喜欢,那是一种选择。讲道理也得分时候,同时要讲究方法。不是所有东西都要讲道理,比如说家庭关系,比如说朋友交往,不是每个问题都涉及大是大非,不是每件事情都是非黑即白。这个时候,不是要首先讲道理,而是要有爱和包容。在讲道理的时候,记得理解和共情,站在对方的角度,体恤对方的感受,传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