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在印度徒步旅行时,在德里有一家名为“家庭手工业店”的商店,店里的西方人看起来总比其他商店多。它这么受欢迎的原因很简单——每件商品都贴着标有固定价格的标签。比起讨价还价,大部分西方人更喜欢固定的价格,这样我们就能根据这一价格来确定价格是否公道,是否要购买那件商品。
我个人一向认为讨价还价几乎不可能“赢”。有几次我把价格砍得很低,觉得有些内疚,担心自己将那可怜人用以养家的几个卢比给夺过来了。但是,经过10分钟的讨价还价之后,如果我最终以高于我认为合理的价格买下那件商品,我就会觉得自己挨宰了。
我们对划算交易的态度一直在变。这不只是拿到一个最低价,或是议定一个价格的问题,还和风俗习惯以及情感有关系。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在旧金山的一个公园,两个6岁的小女孩正在摊位上售卖自家做的柠檬水。如果有人在摊位前停下来,小女孩就会告诉他们只需付1到3美元(他们认为公平的价格),就可以买一杯。
这两个小摊主事实上是为一些心理学家服务,帮助他们研究措辞不同的标牌对人们停下来买东西的倾向的影响。
有时,标牌上写着“花点时间,享用C和D的柠檬水吧”(C和D是两个小女孩的名字)。10分钟后,又换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花点钱,尝尝C和D的柠檬水吧”。第三块牌子上只是写着“喝点C和D的柠檬水吧”。
结果,“花点时间”的标牌摆上时,在摊位前驻足的人数是“花点钱”的标牌摆上时的两倍。他们认为柠檬水的价值很高,出的钱平均为2.5美元。当标牌上只提到钱时,人们出的钱下跌到1.38美元,而在既未提到时间,又未提到金钱时,人们出的钱居于两者之间。
似乎只提到花时间,买柠檬水就成为个性化的行为,是品尝美味的时刻,而不是冷冰冰的金融交易。然而,在此类实验中控制条件可能会传递出极为重要的信息。
摆上“喝点C和D的柠檬水吧”这块牌子,两个小女孩的柠檬水也卖得很好。也许这个实验真正有趣的地方不是提到时间鼓励消费,而是提到金钱会阻碍消费。
也许第二个标牌太过明显地暗示两个小女孩盯着人们的钱,不太适合。如果成年人摆摊,那显然就是商业行为,情况完全不同。
无论如何,关键是稍微操纵一下情感,将柠檬水的售卖定位为人际交流,可以改变人们对公平价格的认知。无疑,将标牌换成“来尝尝C和D的柠檬水吧:为了帮助贫穷的孩子”,也一定会左右人们对价格的认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