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意味着什么呢?对于许多人来说,答案或许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抑或是在咖啡馆里享受岁月静好的午后时光。
近日,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青春岁月,那是总书记扎根在黄土地上艰苦奋斗的青春。同样的年纪,不一样的时空,却激起了我灵魂的共鸣。读着读着,我百感交集,似有一股暖流温暖了心田,又好似一首振奋人心的交响曲,激起了我无限的斗志,我感到眼前一片明朗和清澈,之前的迷茫也一扫而空。我突然明白,未来是不明确的,但我们无需迷茫,唯有守住初心,做好当下,将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闭上眼睛,回忆起书中的场景。那时的总书记还不满16岁,本可以第二年才走的他却主动踏上了下乡的道路。从繁华的首都来到黄土高原的山坡,总书记一一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将青春绽放在了广袤的黄土地上。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总书记从来没有忘记读书和思考,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一两年之内,跟他一起来插队的知青陆续都走了,而那时的他,因为家庭受到的冲击,很难从那里走出去。面对这样的困境,总书记没有消沉,而是从容地将自己扎根在那片黄土地上,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总书记一待就是七年,在这七年时间里,他用自己的苦干、实干干出了一番成绩。
想起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对于总书记来说,生活的艰苦并不可怕,反而是学习和工作的一种动力,那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怀揣着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正是这种情怀,让他战胜了困难。“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总书记看来,这段“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反而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怀着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为群众做实事。他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我们身处一个幸福的新时代,不仅衣食无忧,还有高质量的美好生活。然而,我们的青春又将扎根于何处呢?正如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的勉励,我们应该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不管路有多远,山有多高,只要我们的脚步能到达,只要祖国需要,我们都应该勇往直前。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只有把青春深深根植于祖国大地,才能做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我们在宝贵的青春岁月里,当以持之以恒的学习作为梦想的基石,以坚定的信念作为支撑梦想的动力,让青春在新时代的伟大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学习是梦想的基石。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总书记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青春正好,学习正当时。我们都应像总书记那样,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气神,抓紧点滴时光,多读书,读好书。
信念是支撑梦想的动力。其他知青陆陆续续选择离开,总书记却不曾去想自己何时能走。当泥泞的道路还看不到出口的时候,他淡然处之,将自己深深扎根于农村,踏踏实实为村民干实事。每每想到自己,有时候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而难过许久,因为目标的渺茫而失落甚至放弃,顿觉惭愧。在未来,我将用更坚定的信念来鼓舞自己,用更坚强的心来迎接每一个挑战,永远不停下奔跑的脚步!
家国情怀是坚不可摧的力量。在黄土高原的七年,虽然条件艰苦,但总书记用满腔的家国情怀,为群众做了许许多多的实事。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博士生了,虽然未来的职业道路还没有明确,但我知道,不管身处什么岗位,无论在祖国的何方,我都会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化作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将个人的理想同祖国和人民的需要联系起来,在服务祖国和人民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时光悠悠,岁月的长河没有止境,而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便是沉淀下来的精粹,永不褪色,鼓舞着当下的青年人,将最美的年华、最壮丽的青春投身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