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4日,从西班牙巴塞罗那飞往德国杜塞尔多夫的一架飞机在法国南部山区撞山坠毁。这场空难的善后信息传播得很快、很完整:现场有300名消防队员、300名宪警,调用了十架直升机、一架军用飞机、一辆消防抢险卡车,各方专家临场,当天德国总理默克尔、当时的法国总理、当时的西班牙总理一同到达了出事山区,几个国家领袖的车同时停在一个叫普拉德的小村。
这个普拉德村只有186个居民。法国一直有这样的村子,偏僻遥远,哪怕从任何一条高速公路进入省道、进入村道,必须开近100千米、近两个小时的山路旅程。
这次又碰巧发生了一件事。我在电视台看到和这次空难报道相关的一个专题,主角是一个男记者。那天他正在巴黎的新闻中心走廊上,按拟定的程序进行录制,突然传来飞机坠毁的消息,他在镜头之下走入主管办公室,征得同意“将最新的空难报道纳入该专题播出”。四个半小时后,记者就抵达了普拉德。
“危机”的级别,各国各民族可能有不同的认知标准。应付危机的能力,我们一般会认为那只是属于国家层面的本事和国防方面的责任。
我对门的邻居是一对九十多岁的律师夫妻,我认识他们15年了,我们经常互相请吃饭。老律师的太太说:“我生下斯丽薇,从她降世那天起,我们唯一要培养的就是她应付危机的能力。”什么意思?“假设我们某天忽然离去,她不会崩溃,她能继续生活——在任何年龄。”
这次我去了深圳十日,在法国临搭飞机那天在大门口见到老律师,他告诉我下午斯丽薇会陪他去医院,最近他有点不舒服。斯丽薇是他们唯一的女儿。之后我从深圳回来,看门人告诉我老律师在医院安详辞世了。
在法国的十几年,我见自己父母的时间不多,但见他俩的时间不少,这消息令我们公寓本来就静悄悄的空间更添空白。今天我见到六十多岁的斯丽薇(也是律师)来探望她妈妈。你看,就是这个斯丽薇,经受了六十多年由父母亲自培训的“应付危机的能力”。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