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历史观喜欢把官员分成忠臣和奸臣。忠臣当然都是高风亮节、一心为公。奸臣呢?一般都是阴险奸诈、自私自利,但在情商甚至智商上,可能比忠臣更胜一筹。
北宋后期的宰相蔡京,就是智商和情商都超高的奸臣。蔡京比王安石小26岁,比司马光小28岁,他执政的时间却比王安石和司马光都长得多。司马光只当过两年宰相,王安石当过6年宰相,而蔡京执掌相权竟然长达17年。凭什么蔡京能执政这么长时间呢?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他的情商很高,知道怎样讨取别人的欢心。
宋徽宗喜欢享受,蔡京就帮他搞花石纲,宋徽宗花钱奢侈,皇家的收入不够开支,蔡京就增发货币、开采矿藏、增加百姓赋税,从各种渠道来“创收”,给宋徽宗提供源源不断的金钱。
蔡京年轻时给王安石当过助手,也给司马光当过助手。王安石搞变法,蔡京大力支持,夸变法多么好,夸王安石有魄力,把王安石夸得满心感动,以为蔡京是一位知己,将来可以接自己的班,还把女儿嫁给了蔡京的弟弟蔡卞。到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执政时,蔡京风头一转,又去迎合司马光的保守政策。司马光下令废除新法,其他官员还在观望,蔡京却第一个响应号召,将管辖区域内的一切改革都废除得一干二净。
蔡京刚当宰相时,太学生对他也满意得不得了。因为他扩大了太学的招生名额,扩建了宿舍,改善了大家的伙食,还增加了奖学金和生活补贴。当然,到了北宋末年,一大批太学生上书朝廷,要求砍掉蔡京的脑袋以谢天下,那是因为蔡京坏事做得太多了,已经蒙蔽不了世人。但在最初绝大部分太学生是拥护他的,以为遇到了一位治世能臣。
蔡京情商高,智商也高,这突出表现在他的文化修为上:写诗、填词,作曲、画画,都不在话下,书法上更有极高的造诣。后人把北宋时期四位最出色的书法家称为“宋四家”,包括苏东坡、米芾、黄庭坚,以及跟苏东坡同时代的大臣蔡襄,简称“苏黄米蔡”。事实上,“蔡”本来指的是蔡京,只是因为他在历史上的名声太差,所以才改成蔡襄。除了在书法上出神入化,蔡京还是一个“冷面杀手”——可不是说他武功高强,主业当宰相,兼职当杀手,而是蔡京在美食方面也极有天分,他擅长做冷面,做得又快又好。
话说蔡京还没当上宰相那会儿,在扬州当过一段时间的知府。他可不像包公那样铁面无私、不近人情,而是长袖善舞,特别活泛,扬州官场被他营造得一团和气。有一年酷暑,蔡京说要亲自下厨,请同僚和下属吃饭,组的局叫“凉饼会”。宋朝人说的“凉饼”,其实就是今天的冷面。本来他只请了8个人,谁知道大小官员一听说蔡知府请客,都想借机会亲近他,客人于是暴增到40 位。蔡京只准备了8个人的面,可是呼啦一下子来了几十个人,他怎么应付得了?
有的客人开始犯嘀咕:“蔡四素号有手段,今率迫留客,且若是他食,辄咄嗟为尚可,如凉饼者,奈何便办耶?”这句话意思是说,人人都知道蔡京能干,可是今天来了这么些人,吃的又是冷面,他怎么来得及做出那么多呢?咱们就等着看他笑话吧!
事实证明,蔡京确实能干,不到半个钟头,他就做出了40 碗冷面,每个客人一碗,吃起来还很筋道,一尝就知道是现做的。
蔡京是怎么做的呢?史料上没写,但笔者大概能猜出来。因为他老请客,所以家里一定备好了大量食材,其中包括揉匀的面团。
故事讲到这里,您可能会觉得奇怪:蔡京那时可是知府哦,请客难道不该来一桌“燕鲍翅”吗?用冷面待客,岂不是太寒酸?
其实蔡京并不吝啬,对人对己都不抠,特别是对自己,吃穿用度毫不迁就,简直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描述:穷奢极欲。
蔡京当宰相时,在家里宴请他儿子的家庭教师,什么菜且不说,主食竟然是用鲨鱼皮做的面。鲨鱼皮怎么能做面呢?蔡京有办法。他让厨师把干制的鲨鱼皮泡发,刷洗干净,在开水锅里煮软,捞出来切成丝,再用高汤去煮,放上菜码,像这样的面,看起来是普普通通的汤面,实际上是珍贵的鲨鱼皮,普通人别说吃了,听都未必听说过。
蔡京晚年被流放,几个儿子死的死、逃的逃,相府里的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厨师和仆人都流落到了民间。有一位知府听说一个女厨师手艺了得,是从蔡京府上出来的,赶紧用四人抬的轿子把她请到自己家。这位女厨师一出场,就把知府给震住了:首先,她有一个小丫鬟当专职助理;其次,她的刀具和锅碗瓢盆都是专用的,光这套厨具就价值不菲;再次,这位女大厨选用的食材都是最讲究的,大葱只用葱白里的那根细芯儿,羊头只用腮帮子上那点儿肉,剩下的直接扔到垃圾桶里。知府家的下人嫌她浪费,这位女大厨一脸不屑地说:“若辈真狗子也!”(廖莹中《江行杂录》)你们这群土老帽儿,真是像猪狗一样下贱,根本没见过上等人过的日子。
听完这几个故事,你一定知道蔡京平常过日子有多么讲究和奢侈了吧?既然如此,当年在扬州请客,他为什么只请吃冷面,而且还亲自下厨呢?那时候的蔡京还在努力往上爬,首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名声,唯恐别人说他奢侈、贪污,所以故意装出一番热情又朴素的样子。等到大权在握,面前全是荣华富贵,心便渐渐歪了。
其实所谓的忠、奸,不过是在一念之间。若是能保持最初的品德和作风,有始有终,以蔡京的智商、情商、才干,北宋政治的走向说不定会有另一种可能。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