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兄弟我当年

时间:2023/11/9 作者: 爱你 热度: 21314
◎ 郭宇宽

  

  一位朋友前几天见过蒯大富,跟我说:“我真的很受不了那哥们儿!你知道吗,他在饭桌上一开口就是:‘兄弟我当年被毛主席接见的时候(此处省略三千字)……’”

  其实我能理解蒯大富,毕竟这世上没有多少人能够走出人生最巅峰的记忆。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让人艳羡的记忆,比任何奢侈品更能让对方感受到可望而不可及的绝望,难怪钱钟书笔下的妙人总爱说:“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

  不过这种现象眼下有了改变,比如北京大学一位我很尊敬的著名教授,他在各种场合作报告,好像是在开忆苦思甜会,从来不提“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开口总要从“兄弟我当年在陕西农村种地”说起。

  记得上个世纪末,社会风气不是这样,那时候站在大学讲台上的,一开口都得是“兄弟我在牛津的时候”,不然根本镇不住场子。为什么这些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布迪厄对于文化资本的分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有一本书叫《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其中讲到各个社会阶层如何依靠不同的文化符号,来标志自己的地位,并和其他阶层区分开来。

  刚刚改革开放时,任何“海归”都沾了西方文化资本的光。现在,大学里的不少年轻讲师都抱怨自己没有赶上好时候,搁十年前,哪怕是在国外的二流大学读个硕士回来,也能很轻松地被当作人才引进。等教授多了,评教授的标准就高了,不但得是欧美名牌大学的博士,还得从讲师开始一年年地苦熬。

  今天中国大学里排在最顶端的学者,和其他野心勃勃的尾随者区分开来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另一套让别人无法模仿的话语体系。在新来的这帮“海归”面前,显摆“兄弟我在英国(美国)的时候”不管用,于是文化符号的游戏规则就变了。

  这并不是说只在教授中有这种现象,所谓社会科学,就是你要认识到社会是有客观规律的,人就像白老鼠一样在规律中活着。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