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斯坦布尔的苏丹穆罕默德广场漫步,我们碰到两个正在表演的小男孩。其中一个一边打着鼓一边吹口哨,另一个踩着节奏跳舞。看到我们走近,跳舞的小孩干脆拿起碗半跪在我们面前要钱。朋友目不斜视,走出去很远。给了小孩一些钱后,我们追上他,询问他是哪里人,他有些不情愿地说:“罗姆人。”
“罗姆人”还有个更为人知的别称——吉卜赛人。这支起源于印度北部的流浪民族千百年来散居世界各地。最初,一些欧洲人认为他们是埃及人,这个称呼以讹传讹,最终由“埃及”变音成“吉卜赛”。
吉卜赛人信奉伊斯兰教,但他们并不因此与土耳其人更为亲近。一方面,由于信仰相近,吉卜赛人在土耳其国内并不被视作少数民族,得不到额外的扶助政策;另一方面,他们离群索居,并未真正融入当地。他们保存着古老的民族习性,以贩卖小玩意、歌舞表演、乞讨甚至偷窃为生,多数土耳其人对他们存在防备心理。
前几天登上首都安卡拉旧城的城堡遗址远眺时,我们曾看见过一片贫民窟,卫生条件堪忧,堆满垃圾,污水横流。“在各个城市,几乎都有一片这样的罗姆人聚居区。”朋友说。
在伊斯坦布尔,有名为“Sulukule”的吉卜赛人聚集地。不过,对于“国际大都市”伊斯坦布尔来说,城市中心地区驻扎一片棚户区实在不雅观。政府的拆迁工作自八十年代开始,却难以说服吉卜赛人放弃Sulukule,住进新的公寓楼里。七年前,当地政府执行“城市转型紧急提议”,开始改造Sulukule。
朋友带领我们去参观时,只见数幢橙色、颇为现代化的小洋楼,远处还有一座规模不小的清真寺。街道上有些冷清,偶尔有小孩从门里跑出来,淘气地拍一下我们的相机,又跑回家,偷偷从门缝里观察我们。“这里完全变了。”朋友感叹道。改造前,Sulukule总是非常热闹,能歌善舞的吉卜赛人常随地搭建起一个舞台进行表演。节日期间,他们会点起篝火,准备好免费的抓饭、鸡肉和甜布丁,来者皆有食。
尽管改造客观上给吉卜赛人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土耳其国内及国际上不少人还是批评政府拆除吉卜赛人旧时聚居区的做法,他们认为这种强硬的改造干扰了吉卜赛人的生活习性。不管怎样,改造还在继续。
“很快,我们要对安卡拉那片聚居区说再见了。”朋友略带遗憾地说,“说实话,尽管多数时候我不能理解罗姆人,但我喜欢他们的音乐——灵感大概来自那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吧,然而他们的个性确实在慢慢被改变。”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