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小老赵在美国念书,从冬天开始就不停和我念叨黄石公园:“可美了我跟你说!森林湖泊小动物,帐篷烧烤冰啤酒,还有肉眼可见的银河!”
爱折腾如我,当然在国内也露营过,但那是一群人在城里憋久了,换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吃吃喝喝,和小学生春游差不多。而这趟露营,刷新了我对旅行的认知。
作为一门发展成熟的户外文化,老美的露营,从装备到心态都十分在线。如果说单纯的玩儿是释放,那露营旅行更多的是观察,是体验——当你抱着敬畏的心走近自然,它便会让你看到它的鬼斧神工。
来到黄石,才知道以前去过的都是假露营
国内露营,平坦的扎营地基本上是手快有手慢无,生个火也全靠经验,更不用想卫生间和洗澡了,露营像是一种散养的民间行为,不被认可,没有规范,有时候还要躲一躲有关部门的防火巡逻。美国露营则和艰苦不沾边,只要提前在网上预订好,然后按照号码找到你的区域 check in,就能看到一片属于你的空地。一般会配有野餐桌,带烤架的火塘,还有放食物的柜子,周围有分类垃圾箱和公共卫生间,以及能够洗澡洗衣的服务中心,即便在旺季,这些地方也井井有条。
放眼望去,美国人露营基本上都是全家出动。最常见的搭配是一辆房车,一对夫妻,两个孩子,一条狗。车顶架着皮划艇,车前挂着山地车,小孩子从四五岁就开始参与,露营对他们而言已然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手忙脚乱,他们吃饭时还能从容地铺个格子桌布。
不被驯服的黄石,我们只是它的旁观者
与其说黄石是公园,不如说黄石是个生态圈。对于生态圈而言,建很多分散的小公园都不如一个大公园更有价值,因为只有足够的面积,才能让大型食肉动物存活其中,形成完整的生物链。如今,公园里动物们的野性依然存在,依然有人类被攻击的报道出现,所以公园内到处可见“熊出没”“狼出没”的警示牌,连垃圾桶都采用的是防熊设计(多按一下就能打开,熊真的有这么笨吗 ……)。
然而站在动物的角度来说,公园的边界是人类给的,不是动物自己的,又何谈越界?
忘掉景点,享受每一次不期而遇
除了看各式各样的坑,寻觅野生动物是来黄石公园的另一大主题,这儿不是动物园,野生动物们可不会好心提醒你它们都在哪出没,一路上最好的线索,都是“听说 ”。在 visitor center 问路的时候,工作人员神神秘秘地来一句:“嘿,前两天有人说在那条路上看到小狼了,你们可以试试哦。”
然后手握宝贵信息的我们奔向目的地,才发现那个小山坡上早就有了好些守候的游客,就算最终没有等到小狼的踪影,大家也对这种 “ 以讹传讹 ” 乐此不疲。
最打动我的瞬间,是第一天早上五点起床,去找野生动物一无所获失望而归时,路上突然跳出来一只梅花鹿。就那么突然地,在不太可能出现的公路上出现,从路的右侧轻盈一跳,来到路中,顿了一下,转头看向我们,再跳到左侧,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就像一片轻盈的花瓣,落进了心里,是一句完全来不及记录的美妙早安。
所以说,忘掉景点反而是更好的选择。既然已经身处生态圈之中,与其打卡一样寻寻觅觅,不如相信不期而遇。
没有路灯的夜晚,黑暗来临得特别快,晚饭大概都就着落日吃。天黑之后,营地里没有人大声讲话,安静的夜空下只能听到木柴燃烧的声音,裹着羽绒服喝着酒,我突然想起,这是没有手机的第四天了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