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考验学生的语文功底,是教师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时,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对文章的表面意思进行理解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外阅读这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开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高年级;阅读教学
阅读的能力对于小学生的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基础知识来进行稳固,还能够帮助学生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当然,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还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所以说,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时应该注重阅读教学这一环节。
一、适当的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拓展,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展开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选择一些较为经典的文章,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之间来展开对话,引导学生来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当学生展开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还能够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1]
比如说,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对文章来进行阅读,之后在为学生布置一个写作的课后作业,并且要求学生将自己在进行阅读时的思想、情感、了解以及与文章作者之间产生的共鸣都以文字的形式来进行记录。这样一来,能够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引起深层次的探究,最终来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升,以此来打造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当然,教师在为学生设计一些阅读的任务时,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兴趣特点进行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展开任务的布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要想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教师首先应该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来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两者相辅相成,以此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写作能力。
二、通过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打造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
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以文字的方式来对世界进行认识和感知,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并没有较多的经验,所以不能够体会文章中所包含的意境。[2]因此就需要教师来使用一些信息技术的手段来展开辅助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比如说,教师在进行《草原》这一篇文章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展示一幅大草原中宽广的情境,并且引导学生从听觉和视觉这两个方面来对其进行体会,这样一来,就能够对文章中所描绘的场景来进行直观而深刻的体会。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就能够使用较短的时间来完成阅读,以此来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通过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对文章中所描绘的景物展开感受,帮助学生来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当然,灵活有趣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对阅读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可以积极主动地完成文章的阅读,以此来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
三、为学生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拓展自身的视野
要想让学生学习得到发展,只依据课堂中的阅读是不够的,虽然说,教材中的文章选择的是一些较为经典的,但是也仅仅只能够满足教师的日常教学,当学生进行长远发展时,就需要较多的语文知识来对自己进行充实。所以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帮助学生来拓展自身的视野,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比如说,教师在进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篇文章的课堂教学时,首先应该要求学生去搜集一些有关鲁迅先生的代表文章,并且对其进行阅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对鲁迅先生形成全面的认识。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适当的对一些课外的阅读材料进行筛选,主要是因为并不是每一本相关资料都能够适合学生阅读,并且,学生并不拥有较强的辨别以及认知的能力,所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来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培养其阅读的习惯和能力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一些耐心,以此来为学生进行阅读提供动力。当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来设计一些具有竞争性的活动,并且为胜利的学生准备一些奖励,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进去,而且教师应该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来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促进阅读教学能够高效地进行下去。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首先应该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并且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展开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質。
参考文献:
[1]余秋金.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J].华夏教师,2016(7):31-32.
[2]张志明.如何搞好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J].新一代月刊,2012(009):165-165.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