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具有临近白马藏区的区域优势,近年来通过教师长效培养机制建设、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将白马藏族文化有效融入美术教育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本文将从教师团队培养、专业课程建设、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区域民族文化;专业建设;探索。
白馬藏族主要分布在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县和甘肃文县相邻的高山峡谷地带,总人口只有两万人左右,属于典型的小少民族。白马藏族有着自身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临近白马藏区最近的一所高职高专院校,多年坚持开展传承创新白马藏族文化。
有学者提出“地方文化蕴藏着丰厚的教育资源,地方文化与地方高校教育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地方高校应自觉担负起传承、建设与创新地方文化的责任,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掘地方文化的教育价值。”[1]正是如此,我校将白马藏族文化融入美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之中,既是“文化自信”的积极表现,也是对区域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胆尝试。
专业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重点。“教师、教材和教法贯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全过程,关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双元育人机制作出了专门的部署。”[2]将区域民族文化融入高职高专的教学工作中也是我校具体落实“三教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经过长期探索,我校将区域民族文化融入专业建设,将文化育人和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近几年取得了可喜的实践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长效教师培养机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专业建设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积极创建一流专业的探索过程中,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白马藏族民间艺术传承创新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并融入专业建设中,提升了学生能力,促进了教师成长。
1.组建多层次教研团队。
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对教师的培养尤为重要。美术教育专业里青年教师众多,教学团队的组建就显得十分重要。结合实际情况,我校美术教育专业构建起多层次的专业建设团队。形成了老教师带新教师,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结合,专业教师加白马藏族文化传承人的多层次教学团队;既有专业教师,又有文化课教师的跨学科、综合型团队。实现了多学科,多背景知识和心灵的碰撞。团队成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发挥出各自的作用,在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创新实践等方面成效显著。
近几年教学团队完成省市科研成果10余项、申报实用型专利6项等。参与主研学校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区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基于白马藏族文化的传承创新”获得四川省2019年第四届教育发展改革研究成果一等奖。
2.积极探索教师发展路径。
2018年我校美术教育专业冯作辉老师成功申报“四川省首批职业院校紧缺领域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白马藏族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平台项目。项目面向全省旨在满足职业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技艺技能传承创新,按照职业院校不同阶段人才继续培养的要求,提升美术专业中、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教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3]
项目面向全省招收了十多所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的美术骨干教师和艺术工作者作为学员,我校亦有多名教师报名参加了该项目,为教师提供了成长路径。项目实施过程中先后邀请专家举办《白马藏族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白马藏族民间美术图案研究与创作》、《记忆与变迁——白马人及其村寨的残片》、《普通艺术教育工具理性化的批判与超越》、《中高职业院校民间美术人才培养与评价策略》、《中国现代漆器赏析》、《手工时代的凝视》、《文化传承中国人的底色》等多场讲座,涵盖了白马藏族工艺文化、职业院校民间美术人才培养以及艺术教育存在的困境与突破方法等内容,有效拓展了各位学员的理论视野,提升了学术素养,形成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在研修过程中,还邀请了非遗传承人和专家教授开展剪纸、民间绘画、漆画、陶艺、版画等专业教学,促进了项目学员技艺技能的提升。学员们又把所学带回工作岗位,内化到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其中一位学员将白马藏族版画技法用于中职教学并参加成都市职教技能大赛荣获全市第三名,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目前这个平台项目已经成功实施两年,形成了良好的辐射效应。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工作。
我校美术教育专业响应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在师范专业认证的大环境下,重视教育类课程,增强师范性特征,在专业建设的课程研发与实施方面,做出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1.开发教学资源,建设精品课程。
我校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将白马藏族民间美术融入教学,传承创新优秀民族文化,组织学生在白马藏区写生采风过程中采集了大量图像资料,经过分类整理形成了教学资源。选择提炼后用于教学,指导学生创作出一系列白马题材美术作品,制作生产出数十种文创产品。这些成果成为课程建设的坚实基础。
随着教学经验和成果的积累,老师们尝试开发特色课程。美术专业课方面,教学团队开发了校级精品课程《区域民间美术研究与创作》,并已建成在线课程,给学生系统讲述包括白马藏族民间美术在内的区域民间美术。通过线上和线下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积极的主动参与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美术教育专业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将白马藏族民间故事融入民间文学部分的教学章节中,将白马藏族祭祀舞蹈(跳曹盖)融入中国古代戏剧史的讲授过程中,这些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托白马民间故事《新娘鸟》等本校自编绘本,组织学生讲述白马藏族民间故事,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民间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2.服务区域文化发展,拓展课程内涵。
为更好包含、传承、创新白马文化,学校与白马藏区地方政府就白马文化研究与文创产品开发展开合作,推动白马藏区文旅产业的发展。美术教育专业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已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有“白马版画”、“白马文创”两个类別,开始融入市场。积极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和补充,将文化素养、技能提升和社会需求进行兼顾。
三、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
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时代的需要,是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让学生“知行合一”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只强调让学生注重书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近年来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务实的要求,因此实践教学的推进刻不容缓。
1.不断完善网络平台教学。
学校未雨绸缪,两年前就组织教师学习使用互联网教学互助平台如微助教、学习通、雨课堂进行教学,以适应当今时代对教学的要求。时值今年,网络授课得到有效应用,美术教育专业教师们从QQ群课堂到腾讯课堂,从钉钉直播到学习通都用上了,真正做到了“停课不停学”,顺利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互联网的便捷,让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因材施教”成为了网络现实。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我校积极推动相关项目的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2.积极推进实训室、工作坊建设。
学校已建有电脑美术、版画、陶艺、雕塑、民族民间美术实训室和白马藏族版画、沙画、手工、刺绣工作坊,为培养学生个人才能、提升技艺技能创造了理想场所。同时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在大二阶段引入工作坊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加深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其中“白马藏族题材版画艺术工作坊”经过长期教学实践,产生了一大批美术作品和文创产品,在四川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节中取得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通过这些工作坊、实训室的建设,不仅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在毕业后也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可能。根据近几年就业追踪和反馈的情况来看,我校培养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过硬,能力强,不少学生毕业后在小学任教成了学校优秀青年教师。
3.积极推进写生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更好传承创新优秀民族文化,美术教育专业在白马藏区和省内有文化特色的地区建立写生实训基地。每年都会组织美术教育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去基地写生采风,采集整理第一手资料,形成民间美术教学资源;画速写、画色彩写生,用画笔描绘对白马藏区人文、山水的认识和情感;联系当地民俗文化专家为学生举办文化讲座,丰富学生知识,引导学生走进白马这一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中;撰写写生采风报告,用文字来梳理自己的见闻、感受、收获和思考。学生返校后还要举办写生汇报展,并将写生作为专业必修课计算学分。后续还会将整理的资料用于《区域民间美术研究与创作》的教学资料,在老师指导写进行作品创作。一次写生采风可以衍化出一系列成果。写生汇报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师生对习作的互评又能帮助学生专业进步,对专业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写生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能为美术专业的学生采风写生和文化产品的开发等提供必要的条件,也为师生的科研提供很好的平台。
四、结语
区域民族文化融入高职高专美术课程,可以通过建立长效教师培养机制,教师团队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加上工作坊和写生实训基地对教学的有益补充来加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来实现促进教师成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校软实力的提升。逐步形成区域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独特教学模式,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并能为职业院校三教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勇、徐学绥.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教育的价值诉求与策略[J].教师教育学报,2017(05).
[2]汪忠明.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7).
[3]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职业院校“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紧缺领域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建设工作的通知.四川省教育厅.川教函.2018.353号.
作者简介:
冯作辉(1973.10),男,汉族,四川通江,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美术教育、藏族文化艺术。
于丹(1984.),女,汉族,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白马人文化艺术,小学教育。
陈强(1968-),男,福建闽侯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科研管理,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课题(2018年)“白马藏族民间美术融入高职高专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8SB067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