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不轻易承诺
◎ 钱杰

30年前,我到德国求学。和德国的同学及朋友交往时,我总有些不太习惯,因为感觉他们有股“冷意”。例如,托他们找假期工作,尽管我表现出非常着急的样子,他们在答应帮忙的同时往往会加上一句“我不能作出承诺”。去大学的事务管理处找学生住房,不管我表达出多么强烈的需求,他们在表示理解和答应尽快解决的同时还是少不了加上一句“我们无法承诺”。
其实,朋友和学校事务管理处的员工都把我的诉求记在心上且付诸行动,最后也及时为我解决了问题,不过,他们就是喜欢说“我不能作出承诺”这句话。
2001年,我准备扩大公司的经营规模。当时,慕尼黑商会有一项为创新及转型企业提供援助资金的计划,我就递交了申请书。随后,慕尼黑商会派出两名专家对我的公司进行全面评估。他们表示非常看好我的经营战略,并说会向商会提供客观且强有力的评估报告,请我放心,但很遗憾无法作出什么承诺。
大概是见我心情急迫,过了两天,两名专家对我说,如果援助资金得不到商会的批准,他们可以把我推荐给慕尼黑银行。听他们这样一说,我觉得获得资助的可能性不大了,感到非常失望。
见我一脸颓丧,他们意识到我误解了他们的意思,连忙解释说这仅仅是为我提供的“B计划”而已,以避免我公司的发展计划被推延。原来人家是一番好心。
两名专家完成评估工作后,向商会提交了详尽的评估报告。很快,我的申请就批了下来,我如愿以偿,获得了资助。
事后,我才知道商会的审批基本就是根据专家的评估报告作决定的,可以说,决定权就在专家的手里。两名专家当然清楚这种审批程序,但始终严格按程序办事,绝不对我承诺什么和透露什么。
在德国生活久了,我知道不轻易承诺是德国人的一种习惯。面对一个任务,德国人很少说“我保证完成任务”,而是说“我尽力而为”。像“哥们,这件事我包了”之类的话,我从未听德国人说过。
当然,如果一件事仅凭个人能力和努力就可以解决的话,德国人会作出有限度的承诺,但如果是必须由第三方参与才能完成的任务,他们绝不会作出承诺。
德国是一个诚信社会,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十分注重拥有一张含金量足够的“诚信资质证”,否则,在社会活动中就会变得寸步难行。承诺在德国人眼中是与合同类似的东西。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德国人为何不愿轻易承诺了。
(摘自《羊城晚报》 图/王建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