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期以来,基础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是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就杭州市江干区“教育新共同体”模式展开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探索该区基础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现状,总结现有问题,为后续教育服务改革及政府职能转变提供可行建议,以期为其它区域提供借鉴。
關键词:新共同体;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政府职能转型
教育问题作为民生问题的焦点,也是破解城市化进程中各项问题的关键入口。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其背后是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保障模式的转型。
早期,江干区优质教育资源并不均衡,但自2013年开始推行“教育新共同体”模式后,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化和均衡化水平都得到了提升。公众对这一改革的认知和政府行为方式的转变是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
一、江干区基础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现状
为反映江干区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程度,本文从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三方面的质量均衡度出发,设计评价体系及对应问卷。
1.教育输入质量的满意度。
在基础教育中,生源、师资、学校的质量往往存在差异。但杭州市江干区政府通过“新共同体”较好地优化了教育输入质量,具体体现在生源素质、师资力量及学校发展规划三方面。超九成家长在上述三方面持满意态度,这说明江干区学校的生源素质与师资力量较为均衡且学校有较明确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2.教育过程质量的满意度。
教育过程质量包括教学质量、校园文化等,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70%以上的家长对教育过程中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等五方面表示“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但众多家长对学生努力程度及社会资源满意度较低,这启示江干区政府今后应当重点加强社会资源在基础教育服务供给中的融入。
3.教育结果质量的满意度。
教育结果质量往往是教育质量好坏的直接体现,主要表现在学生多元发展程度和公众认可度两方面。据统计,只有3.37%的家长对上述两方面表示“比较不满意”,可见学生得到了较好的多元发展,绝大部分学校也都被家长认可。
二、江干区政府在基础教育保障领域的职能转变
1.名校集团化时期。
2004年9月,为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优质化发展,江干区政府率先在区内推行“名校集团化”战略。在此时期,政府主要负责直接安排、调控教育资源,其职能定位主要是教育的行政管理者。
2.新共同体时期。
2013年起,江干区政府正式提出打造“教育新共同体”。此时区政府摒弃了过去单一的管理者理念,突显了服务型政府定位,着重于搭建平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的活力,其职能定位是统筹整合资源的服务引导者及平台搭建者。
3.未来转变。
“教育新共同体”模式自推行以来,对于改善和均衡江干区的基础教育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在未来作为服务引导者及平台搭建者统筹整合教育资源。即需要基于互联网积极探索多主体间的新型沟通方式,加快推动主体间的信息传达,进而促进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三、公众对“教育新共同体”政策的感知
1.公众及政府间信息不对等。
统计结果显示,公众对于政府在基础教育服务供给改革中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缺乏了解,同时对“元治理”下其他主体的认同度低。该现象主要源于公众及政府间信息不对等,即公众不曾知悉“元治理”下政府和企业等主体的职能,依然认为政府是基础教育的唯一管理中心。
2.公众与政府沟通渠道的缺失。
数据显示,85%的公众认为缺乏与政府沟通的途径。政府在供给基础教育服务时往往忽视了公众的实际诉求,“教育新共同体”的信息传输与反馈均有待提升。
3.优质教育资源分配欠佳,特色教育资源仍不均衡。
通过访谈资料得知,校际间的文体教育资源不均衡也是现存的重要问题。
“新共同体”模式下区域内优质学校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而且各学校的特色教育活动开展水平也层次不齐,这都成为了制约政府基础教育服务改革的瓶颈。
四、优化政府基础教育保障职能的措施
1.加强信息公开与宣传,减少信息互联互通壁垒。
政府作为信息强势方,对政策及公共信息的了解往往远超于公众。因此政府需要加强政策信息的公开透明度,让公众了解“教育新共同体”。
2.拓宽信息沟通渠道,实现公众与政府的双向沟通。
沟通的实质是实现公众及政府间的双向交流。政府需要完善信息收集、处理、反馈的工作链,将公众的建议及时融入相关项目,满足公众的利益诉求。
3.优化特色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区域优质资源共享。
江干区政府一方面应当扩充优质资源以供配置,另一方面应当提高“教育新共同体”辐射效应,提高优质资源使用率。具体上,政府需要协助各校在保障教学理念等内在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优化升级教育资源,并继续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探索学校合作新机制,进而实现区域优质资源共享。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