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写作是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抒发,更是沟通的桥梁和语言的延伸。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写作在各类语文考试中逐渐占据较大比重,对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要求也逐渐提升。语文写作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考察,写作的过程,就是不断组合素材、斟酌文字、转变角度、整合思想、反思提高的过程。本文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和注重作文的评讲活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策略
初中语文是为未来写作能力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加强对这一阶段学习的重视,结合教学实际和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及时与新课程改革相呼应,紧随时代脚步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改革创新。让同学们通过对语文的学习提升语文综合素养,锻炼写作水平。初中语文写作以记叙文为主要考察类型,对同学们的叙事能力,描写能力,共情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能够表达学生的情感与思想,不仅对学生学习具有帮助,而且能够对个人素养有较大影响。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初中语文写作对大部分同学来说都是一项难点,主要原因是对写作缺乏兴趣,无从下笔,面对应试作文题目没有思路等等,缺乏兴趣,迫于老师要求的这种压力之下而进行写作很难写出精彩的文章,所以提升写作水平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能写作到会写作,从会写作到爱写作。
比如,可以通过增加阅读量,丰富自己知识量提升写作兴趣,在落笔时能够有内容可写,不至于造成没有思路的问题,可以选择阅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的书籍报刊,观察别人的事件感悟生活中的细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推荐读《语文报》《作文周刊》《读者》《智慧背囊》《时文选粹》《小中见大智慧文丛》等刊物。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对学生实行鼓励教育,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比如有的学生能够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腻的刻画;有的学生能够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映衬出人物心情,将情景结合进行充分利用;也有些同学能够叙事详尽,对事件逻辑思路清晰,文章大气有条理等等。虽然同学们的文章不一定能够面面俱到,如同名人大家一样挥毫泼墨,却也能够在细节中体现出自己的优点,教师要抓住机会,适当的加以鼓励,增强学生写作信心,激发写作兴趣。
二、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
“腹有诗书气自华”,不仅一个人的气质能够通过阅读进行升华,文章也可以在阅读量的提升后得到进步,正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样,阅读的积累能够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经验素材,提供写作思路,将写作技巧与素材相结合,一篇优秀的文章便是手到擒来了。
教师要“少讲、精练、多读”,可以让同学们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对课文进行充分阅读后可以适当补充课外读物,比如初中要求的必读篇目《骆驼祥子》、《鲁宾逊漂流记》等。在校时可以设置一节阅读课供学生进行阅读,合理利用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加深理解,自由应用,善于借鉴,真正实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素材的选择可以结合时事热点,比如在当前疫情盛行的背景下,可以选择记录自己的志愿者活动体验,疫情期间在家里的生活等,都是非常贴近现实的优秀素材。另外,可以在教材中进行素材的积累,比如对课文的结局进行扩写,对《皇帝的新装》进行续写,讲故事扩展下去,国王如何处置两个骗子;再比如对课文进行仿写,比如仿《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写《我们班最可爱的同学》;还可以通过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方式进行素材积累,丰富自己文章内容。
三、注重作文的评讲活动
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的评讲活动也不能松懈,评讲活动的目的是对文章进行改进,是提升写作水平,扬长避短的关键。在评讲活动过程中,作者要虚心接受意见与批评,积极进行改正;评价的同学要客观公正评价,促进活动友好高效进行。
评奖活动的进行方式有多种可供选择,比如,可以选择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将自己的作文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显示,再由同学们自由发挥,对文章进行批改,集思广益,将大家的智慧融合进一篇文章,每位同学都能了解到自己没有观察到的部分,对自己的写作思路中的漏洞进行弥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日后的写作中吸取最终成品文章的优秀经验。或者可以在对作文进行评分时,将同学们有序分成小组,组内讨论对作文进行评价或者讨论自己的写作思路,生生互評能够让同学们学习别人的写作优点,观察到更多的写作模式,学习他人的长处,避免他人的短处,也能够对自己的写作水平进行提升。可以让同学们对自己的文本进行批改或者随机交换作文,让同学们互相进行评价,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提升了他们的自主能力,有利于对写作水平的提升。
初中语文中的作文是提升语文分数的关键,能够在学生中拉出较大差距,掌握正确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写作思路技巧,与平时积累的素材相结合,将作文分数稳步提高。这样一来不仅适应了应试要求,而且能够对自己的语文素养进行提升,培养自己写作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薛镇芬,钟发全.追求与众不同的课堂[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6.1.
[2]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