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基。加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让学生们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本文将从以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为主,循序渐进地学习传统文化;在古代文学教学中领会古人的精神风貌,加强对传统文化理解和结合多种途径,体味传统文化三方面进行分析,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文化建设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理应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让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并发扬。但由于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学不断减少,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也不断缩减。因此,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十分迫切。
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为主,循序渐进地学习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通过课堂教育。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课堂教育,一方面加强小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另一方面加强小学生文化修养的积累。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合的素材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选出要求符合同学们心理发展阶段、适合小学生文化修养基础的传统文化作品。教师尽量使选择内容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联系。
例如,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在教同学们书写课后生字时,以“孝”字为例,可以从分析汉字组成入手:“孝”是一个会意字,由“老”加“子”两个字组成,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下一代陪伴、敬重上一代就是“孝”。这样的解释充分的将传统文化的“陪伴”深入其中,善待父母、孝敬父母,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同学们在学习时也使用了形义联想,是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
再如《姓氏歌》一课中,诗歌将《百家姓》这部经典著作融入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让低年级小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借此机会讲解姓氏相关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们在点滴之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这样式的传统文化慢慢渗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二、在古文教学中领会古人的精神风貌,加强对传统文化理解
小学的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经典诗词、寓言故事。这些诗词、寓言故事多短小精悍,淺显易懂,适合学生们的理解。在五六年级时,教师在讲解古代作品后可以加入作者的生平,挖掘古代文豪们的思想情感内涵,用作者的个人魅力感化同学们,加强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解寓言故事《守株待兔》一课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自己阅读,叙述文章讲了什么故事,有着怎样的意义。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将一无所获。这样加深了学生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同时也渗透了传统文化对今天的影响。假如学生还有兴趣可以将文章改编成表演节目,将传统文化深入课堂,让学生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对学生个人素养、精神品格的养成,都能够起到引领带动的作用。再者以古诗词为例,古诗词教学强调“体会”和“领悟”,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温情触摸。小学古诗词教学应该引导小学生带着兴趣与古诗词亲密接触。
在《竹石》一课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观看竹子的图片,说明竹子的特点,进而讲解这首诗。这首诗包含竹子的任折不弯性格,是诗人对自己的写照。同时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通过歌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随后教师通过讲解作者郑燮的生平,让学生在古代文人身上学习到传统文化精神,利用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精神建设,引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灵性感悟。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是老师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桥梁,是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最好的素材。
三、结合多种途径,体味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时时刻刻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传统文化。由于小学语文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各种课外形式的活动,进行小学传统文化教育。
例如在“家乡的风俗”中,教师可以请同学们说说在自己家里是怎样过中国传统节日的。教师可以以端午节为例,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保留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在端午节,绝大部分地区都要赛龙舟、吃粽子。教师可以提倡学生们细心观察自己家里是怎样度过的,培养小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力和判断力。教师还可以通过黑板报、课外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加深同学们对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了解。
在春节假期,教师还可以布置不同的寒假作业,收集精彩对联、剪窗花、打扫房间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知道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由汉语独特的语言、文学规律所形成的,同学们在收集精彩对联的同时还能培养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增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传统文化修养。
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小学做起。小学语文教育要以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在小学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适应新形势变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马长印孔令刚.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学园,2015:128.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