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提问对学生的帮助是较大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使课堂秩序正常进行,让课堂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基础的牢固直接影响学生们以后的发展,所以要教好数学,就必须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将从创设提问情景,花样提问、提问时以鼓励夸赞为主以及提问要注重因人而异三个方面来浅析小学数学的提问有效性,以此来供相关人士参考与交流。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在课堂上,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使课堂秩序正常进行,让课堂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室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巧用课堂提问还有讲课相结合。
一、创设提问情景,花样提问
课堂提问对教学过程中的秩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能够让教师更好的维护课堂正常有序,让学生更好的集中精力去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重视教学的提问情景的设计,还有花样性以便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好的发展思维[1]。
比如说,在教学生们“认数字”的时候,给学生们课下布置任务,让学生回家,看到哪一个像数字的,可以带来教室。如葫芦像8,那么就让学生带来教室并进行提问,这样不仅提升学生们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也让学生对数字充满好奇心,更有利于学生记住数字,也有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如果教师让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自己想象,由于小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样死记硬背,比较困难,如果这样做的话,会提高学生的发展思维和积极主动性,使课堂活跃,让教师更好的传授知识。一般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提问的过程中,都是教师主导的。通过对学生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会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对于下一次的提问,学生也会更加愿意主动举手回答并且会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二、提问时多以鼓励夸赞为主
教师要学会观察,提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坏境都不一样,所经历也大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不但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也要学会鼓励和夸赞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2]。
比如说,在“简单的应用题”教学中,某水泥公司队要运150吨的水泥,假设一辆卡车一次最多能运9吨,16辆卡车一次能全部运完吗?学生经过自主思考后,以按照不同的比较标准为出发点,可以获得多种解题策略:
工作总量的9x16=144(吨), 150>144;
单次运量150÷16=9.375(吨),9.375>9;
卡车数量150÷9=16.67(辆),17>16。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验证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最后,教师延伸提问学生,为什么题目的思考方式有不同,得出的结果最后都指向了什么?这样由表及里的开放性追问方式,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还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学会了解自己的学生,当提问时,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分层提问,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有勇气,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进步,进步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人只有不断进步,才会取得成功。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应该重视情感问题,主动去发现学生的优点,扬长避短,并给其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提问要注重因人而异
每一个学生的性格都不一样,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有差别的,教师在进行提问的时候必须学会观察和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并且奖罚分明,学会鼓励每一位学生,要真正的做到因人而异,并且在讲课的过程中要通俗易懂,不能太繁杂,让学生提不起兴趣,在提问时,对于不同的学生就要提不同的问题,要因人而异。
比如说,在讲“认识方程”时,教师先在黑板上把式子分为两类: 等式和不等式。接着让学生把等式再分为两类:有未知数和无未知数各一类。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中又分两类, 其中有 3+x=8, A+25=37, □+3=9, 7-5=□,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方程?学生讨论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在□+3=9, 7-5=□两个式子中,教师让所有学生参与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了思考,发展思维,使其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去研究数学题,发散思维,提高积极性,有助于以后數学的教学。教师要学会观察,简单的题目,点成绩靠后的学生起来回答,难度比较高的让成绩靠前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有利于成绩好的学生发散思维,成绩差一点的增强信心。
四、结束语
教师在提问时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并且要有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上要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的发挥起来,学会利用自身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优点,并教学生扬长避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坏境。
参考文献:
[1]蒋玉国,黄磊.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问题与改进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09):106-110+129.
[2]吴丽芹.问题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4):8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