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情结
◎ 李冰
乐儿是我在悉尼结识的朋友,她是一位退休的美术教师。与乐儿稔熟之后,我常去她家做客。可能因为是美术教师,她把家里布置得很有艺术气息。
一个午后,我去乐儿家做客,参观了她家室外的园圃。这个小园圃未被精心打理,几株绿植自由散漫地生长着。我注意到在一丛扇形的绿植前竖着一个纯白色的瓷瓶,柱式的瓶身,宽浅的盆面。我正要问这是不是刻意的摆设,乐儿告诉我这白色瓷瓶并不是景观摆设,其实是鸟儿饮水兼洗澡的水池。
虽然那个午后园圃中未见鸟儿来访,但不难想象,那些小家伙在外面玩得又累又渴又脏之后到此处饮水、梳洗,得有多惬意。
除了鸟儿,这园圃也常有其他野生小动物造访。听乐儿讲,有一天她在园圃发现一只蜥蜴,不知为何受了重伤,蜷缩在绿草丛中。乐儿赶紧打电话给“电线”――一个负责野生动物救援的公益机构。之后,按该机构提供的建议,乐儿和先生一起驱车把蜥蜴送到诊所接受兽医的义务治疗。可惜的是,这只蜥蜴伤得太重,没办法救治,乐儿为此遗憾了好久。
有一回,乐儿送给我一本她出版的儿童图书。这是一本诗歌配图画的精美图书,乐儿按从A到Z的字母顺序,描绘了澳洲土生土长的飞禽走兽,还配上了一首首押韵的儿歌。
她大女儿一家移居苏格兰,乐儿常常给两个小外孙写信,附上她手绘的动物图画和自编的儿歌,让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小外孙能熟悉并喜爱澳洲的动物。慢慢积累多了,她便将这些绘画、诗歌整理出版,希望孩子们了解野生动物,并能爱护野生动物。
我想,乐儿出版这本儿童图书不仅是对动物的爱和在乎,更是一种理性的责任心:不仅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子孙负责;不仅对今天的生存发展负责,也对地球的未来负责。
(摘自《百姓生活》2017年第2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