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新途径探讨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下旬刊 热度: 14677
刘靓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现代工业化审美”及愈演愈烈的“全球化”、“国际化”世界多元文化的重重挤压,在国民文化层面中逐渐进入尴尬境地,虽然国家对传统文化一直进行政策倾斜,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传播中,仍旧遭到受众冷遇,遂借以此题,探讨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应该如何开辟新的传播途径。

  关键词:文化传播、传统文化传播、传播媒介

  四川某高等院校师生不久前在四川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并发现:在大学生中,往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表示漠不关心,小学生中更是对西方文化和审美有明显的趋向性。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底蕴厚重,这是祖祖辈辈的中国人留给后辈宝贵的精神文化价值,我们必须着眼于现行时代文化传播的特性及其规律,基于此,笔者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作出如下的几点分析、探讨及构想。

  一、文化传播媒介的新变

  由于世界经济和科学的急速突破,致使文化传播与其媒介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龟甲兽骨上的 “甲骨文”、篆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到中国古代雕版印刷书籍,再到现代印刷技术的发明,广播电台的出现,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兴盛,如今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这些都是文化传播的各种方式。传统的三大媒介包括了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而后相较于传统媒介被称为新兴媒介的网络媒体崛起,再到时下“处处皆媒体”,“万物皆媒体”的全媒体时代,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在更新迭代,文化传播的理念也放生了多方面的变化。

  在文化传播的嬗变中,最为主要的是产生了由传播者为主导向受众为主导的转变,受众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日渐重要,尤其是自媒体大量生成后,通过受众的转发与分享,文化的传播在受众群体中进行无限制的自发传播,这种传播量的几何增长是无可估计的强大影响力。文化是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文明发展服务的,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应当多方面满足受众的需求,更好地为受众服务,为传统文化内核培养更多受众基础,而非在小众范围内闭门自乐。这需要传统文化传播不能仅仅依靠纸质媒介,更应开发多元化传播形态,利用全媒体以更符合当下文化传播态势的样貌进入大众视野。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传播媒介下的传播形态分析

  人类历史进程中,文化传播经历了体语传播、口语传播、手抄文字传播、印刷文字传播、广播电视传播、互联网传播各阶段。

  口语和体语传播,是因为人类当时生存环境与文化蒙昧阶段而产生的简单明了的具有实用性的交流方式。而文字的出现让人类有了具象的、统一的、清晰的、明确的表达交流方式。利于不同地域空间的交流和历史文明的记录。纸质媒介是自雕版印刷术诞生后文字传播的主要途径,在批量印刷的前提下使文化传播在空间维度及传播量级上产生了质的跨越。但在纸媒的优越传播效益下,中国传统文化却过度的依赖、过多的停留守进,没有在其他媒介兴起时有更多传播形态上的开发转变,致使传统文化核心日益脱离人民大众的审美与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再以此事态发展下去,传统瑰宝很可能会 “失传”于现代生活与现代文化,留下巨大的遗憾。纸质出版物相对电视广播节目,传播工序更加依靠人力,例如搬运、发行、售卖等。所以电视广播媒介的出现让文化传播变得更加简单便捷,覆盖性更广。但在传播过程中也产生了相应的弊端,广播与电视丰富了受众的感官体验,长期习惯于被动地听与看,受众对于文化信息的判断力与思考力变弱,因此广播电视内容逐渐向休闲娱乐化发展,当下时代的大众生活也沉浸在“娱乐至上”的环境里,这也是侧面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利用广播电视媒介进行有效传播的原因之一。但反思过后,传统文化不能一味保持严肃,在坚持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变的前提下,融入时下的媒介理念进行传播,才是求新求变的良策。当今融媒体、全媒体大行其道,信息文化内容的传播量的确以几何数倍增长,但许多媒体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和道德规范,致使虚假信息泛滥,并再一次掀起了“娱乐至死”的浪潮,为了流量不惜以低俗文化博眼球,最终受众只会被媒介所愚弄。这是传统文化在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在符合市场化发展的前提下,保持我国优秀丰厚的传统文化作为内容核心,融入现当代大众喜闻乐见的视听形态,既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能主导当下文化的潮流与方向,不至走向对受众毫无底线 “谄媚”的道路。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形态传播分析与构想

  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宣传似有意识转型,《中国诗词大会》、《国风美少年》、《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综艺节目,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核心,外部形态则启用了当下受众喜爱的综艺形式,并且在节目编排上注重了创新和娱乐性,主持人与嘉宾多采用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明星演员等,确实引起了不少话题度。

  我们以《上新了·故宫》为例,此節目是“首档聚焦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新类真人秀节目。以故宫文化做主线,每期都会有明星嘉宾和故宫专家进行文化探秘,并由顶尖设计师联合院校学生为故宫文化进行产品创意设计,产品不仅引起社会热议,在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销售量相当可观。这可谓是非常成功的一档真人秀节目,且此节目在北京卫视和网络视频门户“爱奇艺” 播出,符合了当下市场需求。当然观众对于节目中的解说词缺乏文化内涵有不满的声音,说明节目在传统文化的挖掘方面有待改进,传统文化与现代节目形态的磨合有待加强。

  如今时代的社会生话以活泼轻松取代刻板严肃,以多元丰富取代单调呆板,所以传统文化的传播应该以此为例,寻求传播途径的突破。结合当下国民因快节奏的生活早已形成“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传统文化应在新媒体时代开发适合短时间阅读学习的文化形态。传统与现代虽然充满了矛盾,但在碰撞之下不仅能够求同存异,更能衍生出新的文化活力,在传播形态和途径上的创新开发,是传统文化传承之路的必经环节。

  参考文献:

  [ 1] 丁柏铨.传播学基础理论[ M] .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年 7月第 1版.

  [ 2] 孙宜君.文艺传播学 [ M] .济南:济南出版社, 1993年 1月 第 1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