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信
◎ 罗振宇

假如有一份商学院的招生简章摆在你的桌上,负责招生的人告诉你:“有大量数据证明,读过商学院的人比没读过商学院的人在退休时的财产总额平均要高出40万元以上。就是说你今天交给我10万元,30年后至少能收获40万元。”请问,你是读商学院,还是不读商学院呢?
按照这个因果关系,读商学院似乎很划算,但是如果用经济学的思维来看,就未必是这么回事了。
一顿免费的午餐摆在你面前,即使别人不图你的任何东西,甚至说只要你来吃这顿午餐,就倒贴给你1000元,你也是有成本的,你一定要放弃一些什么才能获得这个东西。
我们再回头来看那道商学院留下的算术题:现在花10万元学费,30年之后,你会比没读商学院的人多40万元,请问是否划算呢?
经济学的思维会启发你这样思考:如果你省下这10万元,又省下了这几年的时间,你有没有可能去做一些其他的尝试?30年后,你会不会拥有比这40万元更多的东西呢?
我们一定要跳出别人给我们设计好的因果论的框架去想问题。我坚决不相信别人告诉我的狭窄的因果论。
我还记得电影《致青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朱小北因为打架被学校开除了。那天,我是陪爸妈一起去看的,我听见我爸在那儿嘬牙花子:“哎呀,好可惜!被学校开除的话,她这辈子就完了。”但是后来朱小北开了家培训公司,成了教育家。如此看来,其实每一个狭窄的因果关系里都有无穷无尽的其他选择。
我们要做的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理性程度和分辨能力,扩大知识面,建立以自我为主导的人生决策能力,然后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头用自己能够认同的因果关系来做出决策。
爱默生说,一个人在集体中容易按别人的想法来思考,在孤独的时候容易按自己的想法来思考。而我即使身处集体中,仍然不会被那些虚妄的、不靠谱的因果关系绑架,还能按照自己认定的来思考,我就算赢了。
(摘自《知识窗》2016年第11期 图/王建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