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点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下旬刊 热度: 14280
解明科

  摘 要:首先阐述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不足,然后从教学手段、学生参与、认知能力等方面分析信息技术在改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从而为点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奠定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情境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问题与不足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过程,是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贯彻执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课堂模式发生根本变化,取得的教学成果也是硕果累累。但是,从课堂实践的效果来看,课堂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质量相对滞后的情况依然存在,它不仅阻碍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的全面开展,也制约着全面贯彻执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方针,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品德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影响着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小学品德教师大多是从其他学科教师转职过来,或者是小学语文教师兼职,他们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认识不够,还是习惯于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还是简单的课本知识点的串讲,所谓的教学改革少之又少,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地位。

  2.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制约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品德的教师和学生的年龄距离大多非常大,教师为了在学生中间树立教学权威和课堂威信力,一般在课堂上强调教与学的“一致性”,重点放在课堂纪律上,课堂上的学生反馈信息不多,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无从谈起。

  3.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和理解能力差,影響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成败建立在小学生认知能力和道德情感的认同基础上。当前由于教师的指导能力差和小学生生活氛围窄,再加上教学手段单一,造成小学生的认知障碍,理解能力差,思想品德的提高更是无话可说。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接受的内容多以直观为主。因此,品德教师应多从学生角度思考,设计贴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活动或者是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以他们熟知的方式进行学习,效果倍增。同时,品德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所创设的情境将会更为直观,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学生会主动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学生在情境中不断思考,不断体验,从而获取知识。以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身边的变化》这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更深感受时代变化,品德教师课前搜集了旧社会的肉票、布票、油票、糖票等图片,并制作成PPT形式。在课堂上,品德教师利用投影仪,让学生观察图片内容。从以上教学案例得知,品德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呈现图片,创设直观化情境,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变化,增强了体验感受,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如果品德教师通过语言描述身边的变化,则很难让学生感受变化之大。比如在学习“中秋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关于中秋节的观赏视频,在视频中给大家介绍关于中秋节的名言典故,让学生去欣赏“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和“玉兔捣药”的有趣故事,卡通的形象,精彩的故事,会让学生欣赏得津津有味。而在此间,教师就可以穿插中国传统文化的宣导,教导大家欣赏我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博大进深。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动画、音乐、视频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可以建立起对于祖国悠久文化的崇敬心情,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小学品德与社会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知识跨越性非常强。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所见所闻非常有限。因此,品德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同时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我们的民风民俗》这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的民风民俗,品德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打开相关网页,让学生观看不同的视频、图片,同时播放不同民族的音乐,让学生直面感受不同的民风民俗。例如教师利用图片展现云南傣族泼水节的热闹与欢乐场面,那达慕大会,火把节等。在视频、图片的冲击下,学生既享受了视觉盛宴,也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并惊叹于我国民风民俗丰富多彩的一面。这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所喜欢,学生可以通过画面信息加深体验与理解,更激发了内心深层的民族自豪感。

  四、妙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交流探讨

  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基于此,品德教师应妙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交流探讨。只有实现了学生自主交流探讨,学生思考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探讨得来的知识比教师灌输式得来的知识印象更为深刻。以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网络连接你我他》这一课为例。教师首先利用西游记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引入网络学习。为了让学生亲自体验网络的神奇,教师请一些学生上来自己体验,如教师让学生输入自己常用的网址;搜索好看的电影;打开自己的聊天工具;网上浏览购物等。此时,教师引导:同学们,现在也有一些群体称为“网络狂人”,如“游戏狂”、“电影狂”等。由于他们沉迷于网络,因而影响了正常学习和心理健康。面对如此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网络呢?如何处理网络与学习呢?话语一落,学生开始进行激烈探讨,观点纷纭。最后,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网络观。

  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课堂的运用,有助于点亮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向前发展,品德教师还应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方案,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最优化发展。此外,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教师还应科学处理教师演示和信息技术的运用问题,以实现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巧”用。

  参考文献:

  [1]贾娥.让思品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生活[J].学周刊.2014(01).

  [2]冒晓东.怎样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之我见[J].赤子(中旬).2013(1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