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来学习数学,感受现实生活中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数学教学
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进而使数学学习有活力。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数学情境与生活接轨
教师要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如:在教学《分桃子》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教师准备了一些粉笔盒,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个桃子放在盒子里,每盒放的個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盒?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⑴每盒放3个,9÷3=3(盒);⑵每盒放9个,9÷9=1(盒);⑶每盒放2个,9÷2=4(盒),多1个;⑷每盒放4个,9÷4=2(盒)多1个;⑸每盒放5个,9÷5=1(盒),多4个。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很快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我相机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算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这样创设生活情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二、模拟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探究
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模拟出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就能变“枯燥地学”为“有趣味地学”,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首先出示了:星期六,甲和乙两位同学去新华书店买书,相约下午1∶30在书店门口集中,如果求他们几时从家中出发还需知道哪些信息?学生畅所欲言,得出:需要知道他们家到书店的路程和各自的速度。在此基础上,我又改成:如果他们都下午1∶00从家出发,5分钟后相遇,你能算出两家之间的距离吗?学生展开讨论,得出:如果两人沿同一条路同一个方向走,两家的距离实际是两人所行路程的差;如果两人沿同一条路相向走,两家的距离实际是两人所行路程的和;如果不走同一条路,两家的距离无法确定。然后,再出现例题,让学生自主想出求路程的方法。最后,我又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相遇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这样,通过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既找出解题的方法,学生易理解、运用,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理解与生活接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着数学问题。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成为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产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我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学校组织师生去黄果树瀑布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景点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180元,学生每人90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8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⑴全买团体票:(28+150)×80=14240元;⑵不买团体票:28×180+150×90=18540元。两个方案一对比,好坏一目了然。
四、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过程。儿童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就是生活中的再认,概念从生活实际引入,问题从实际得出,最后再回归现实。儿童学习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来源于数学知识内部或者来自生活中(数学外部),要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放在最近发展区。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孩子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再过渡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有透视作用,和抽象思维互补、共振。因而,要加强数学生活化,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学数学。例如,教学一年级第二册数学统计一课,本来统计知识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但教师从小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课始首先设计让学生统计各种熟悉的几何图形的个数,要求一个同学拿图片,一个同学作纪录,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下各种图形的个数。课中让学生分四组统计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个数,统计收集来的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每一项统计活动学生都积极地投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统计任务。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统计思想的熏陶。经过小组汇报交流,又使得统计中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
教学的生活化是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刺激性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脱离出来做生活的主人,使之感受现实生活中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蒋基斌,邓光明.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8):190-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