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教学意义
我国教育部门当前越来越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且教育部在相关的教育指导意见中明确的指出,各个阶段的教学都需要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并制定了中小学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我国的教学改革已经具有十多年的时间,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却并不明显,所以当前还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完善我国的教学改革。
一、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价值
1.课程体系构建角度更全面。
课程改革主要指的是对课程内容结构、课程体系的改革,但是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中,却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对学科知识以及课程内容的整合和重构,但是并不会突破固有学科的界限和知识的结构,改革的位置主要集中在学科内容的侧重点、组织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的容量等方面,没有对各学科知识本身的结构做出变革[1]。这种知识建构的课程体系和思维会导致在知识的选择过程中标准过于模糊,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却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重新建立课程思维,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实现利用个人生活促进社会的运行,全面的发展以及适应社会的需求等教育宗旨的实现。核心素养教育改革下由传统的“知识到人”转化到“人到知识”的课程构建思维,在教学中更注重对人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这也是教育视点转变的重要改革方式。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来說,从传统的注重学科课程的教学,忽视学生自身发展的教育形式向促进人的发展进行转变,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对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构。
2.促进发展培养目标的深化。
教育培养中需要注意对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包括精神、文化、体能等多个方面,在传统的教育课程中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简单的被人们理解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培养和发展,或者现代教学改革中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这些教学内容也无法实现全面发展,只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社会的发展等对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进行明确。核心素养课程教学改革理念的提出指明了当前人在发展中主要表现出来的两个矛盾面,使得在教育的开展中可以集中人力、物力等更加明确教学改革的重点,明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2]。
3.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对教学作用的发挥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教师教材的认知等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教学中教材的内容成为了教师教学中唯一的参考和载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模式,而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也只将教材的内容作为学生评价的标准和权威。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中,是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根据学生的发展以及素养的培养需求等选择课程内容,组建课程体系,实现学生知识与素养培养的结合,防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无用知识过度的情况,同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完善教学内容,建设开放、活力的课程。
二、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的思考
1.完善核心素养教学改革机制。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在教学中进行了多次的改革,最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当前核心素养已经被纳入到教学的编制中,但是对于核心素养的维度、评价和内涵等还不够明确,进而导致教学中存在误导性的操作。核心素养具有终极性以及内在性,所以属于人的内在表现,决定人的发展。比如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其不仅是学科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同时也是一门独立的,具有教学意义的课程内容,通过对核心素养的明确和界定,有利于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核心素养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以课本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要坚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培养全面型人才为己任的教学模式。
2.融合多个学科,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本身是一种跨学科的培养方式,任何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无法通过单一的学科进行实现,而且每个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都具有独特的贡献。这也要求教师在核心素养改革的课程教学中,必须要树立多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理念,通过多个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培养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改革方向,教师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必须要认识到核心素养培养的价值和意义,并结合我国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完善教学机制,通过多个学科融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视角下的“核心素养”[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3):1-5.
[2]车丽娜,徐继存.核心素养之于教学的价值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10):64-72.
作者简介:
贺媛(1991—),女,陕西靖边,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延安大学,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