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说:“作文无非是两件事,材料的选择,材料的组织。”我想,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一群群语句如同机器中大小不一的零件,这些零件虽然各负其职,但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才能正常工作。文章里的段落、句群也各有其表达功效,段落、句群也需要“小零件”,即过渡段或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组装起来,否则,文章就显得松垮涣散,跳跃突兀。
文章过渡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段落过渡;用句子过渡;用词语过渡;用小标题(序数词)过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用句子过渡最为常见。过渡句的训练,宜精心设计,多渠道着手,引导学生经历有深度的语言文字实践,习得组装零部件的技能技巧,真正体现对语文素养的目标追求。
一、阅读中精心训练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交际。在阅读教学中,只有聚集语言运用,
依托板块设计,联通认知和情感的通道,连接阅读与写作的路径,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我以《爬山虎的脚》为例,谈阅读教学中聚焦过渡句的板块设计。
《爬山虎的脚》片断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
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理解内容,寻找过渡。
⑴想一想,作总结,该段落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两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⑵读一读,运用想象画面朗读法感受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的静态美、动态美。
⑶找一找,“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这两块内容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
[理解是评鉴与运用的基础。指导学生理解段落言语内容,便于进行过渡句的训练。]
2.删除过渡,推敲作用。
刪一删,去掉过渡句,再读本段落,有什么感受?
[从内容角度看,没有过渡句,爬山虎的叶子的生长过程仿佛出
现了断层,非日复一日地渐进连贯;从情感角度想,有了过渡句,作者对长大了的叶子的喜爱之情明显高出了对嫩叶的喜爱,感情表现得更直白、更凸显。过渡句毫不起眼,却是把句群组装成整体的关键,地位不容置疑。]
3.变换表达,读写结合。
⑴观察过渡句,发现过渡句的表达妙秘。过渡句中概括了本段落
的两个内容,并且用“引人注意”表达对这两个内容的感受,两个内容的意思是相反的。
⑵提供支架,句子填空:爬山虎的嫩叶,不( ),( )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鼓励学生用其他词语表达作者对叶子的感受,如好看、惹人喜爱、生机盎然、热情似火等。
⑶撤除扶手,脱离句式束缚,为本段落写一个过渡句。
[读与写,不是相互脱离的,也不是孤立平行的。在这个板块中,读与写层层推进,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真正体现了课标提出的“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理念。]
二、习作中强化训练
1.未雨绸缪,思想碰撞,过渡句争奇斗艳。
作文教学要提供扶手与支架,要教给学生适切的写作策略,降低写作的难度。如何使两块材料组合得自然顺畅,教师应当未雨绸缪,引导学生高度重视过渡句,并各出所学,各尽所知,思想碰撞,激发思维,让过渡句百花齐放。
如学完人教版第八册《蝙蝠和雷达》后,模仿文章结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揭开原因——受到启发”记一次小实验《鸡蛋握不破的秘密》。“实验原因”放置在“实验结果”之后,是本次习作与以往实验习作的不同之处,“实验结果”如何自然过渡到“实验原因”,值得细细思量,费心设计。
我出示了文中的过渡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组织过渡句:
①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设问句引出下文)
②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生发联想引出下文)
③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生发联想引出下文)
学生的思维异彩纷呈,表达各不相同,语言的本质却是相同的:完全能够牵引读者跟循作者思路往下溯源,一探究竟,引出思考解释。
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求,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经过思想碰撞的过渡句,在每一篇习作中皆出现了它的身影,且毫无违和感。
2.反躬内省,依章循法,过渡句露人眼目。
语文的学科特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为用而学,这是目的;在用中学,这是方法;以用评学,这是评价。写作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自我修改环节提出指向过渡句的明确要求,促使学生反躬内省。
如三八妇女节后写了一篇习作《送给妈妈的爱》。此次习作由两块材料组成:为妈妈做的一件事,和对过去的回忆。浏览了习作初稿后,发现三分之一的习作缺少对两块材料的组装过渡。因此,进入自我修改环节时,要求之一就是画出过渡句,并交流汇报画出的过渡句,发现此处适宜使用生发联想引出下文的过渡句,如:摩挲着妈妈略显粗糙的双脚,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幕幕过往。同学的展示点评给缺少组装艺术的同学以启发,有助于他们及时拧紧这个小部件,让机器得以正常运行。
知识只有运用到变化的情境中,它才能真正被内化,真正“鲜活”起来。反躬内省,以评促学,弥补完善,学生在言语表达的实践中得到历练。在默会知识的内隐学习中,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