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的延伸
◎ 刘 墉
如果您去台北的某个西餐厅吃饭,听到其中一位客人喊:“有没有筷子?”拜托您先别笑,因为那个“老土”很可能是我!
您八成想我不会用刀叉,那可错了!我非但会用,而且技术奇佳,曾经在没有筷子可用的情况下用刀叉吃油淋乳鸽,连一点“骨边肉”都没错过。
我之所以在西餐厅喊“有没有筷子”,是因为服务员端上来的不是西餐,是中餐。吃那细细小小的榨菜肉丝和肉丁,是用刀叉方便,还是筷子方便?至于生菜色拉更甭说了,一片片薄薄的菜叶和撒在上面的核桃仁、火腿末,用刀叉怎么叉?
何止在西餐厅,说实话,我只要坐中国人的班机,管他中餐还是西餐,我都要求用筷子。道理很简单:我赌口气!为什么在飞机上不先问问,就把刀叉送上来?就算“9·11”之后怕劫机,不准用金属餐具,航空公司也宁可提供软软的塑料刀叉,却不换成温文儒雅的筷子?
筷子当然比刀叉更儒雅,“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武器里少不了刀叉,可曾包括筷子?就算把筷子放大成为棍子,执棍总比执刀拿叉来的文明些吧!
而且用刀切是破坏,用叉插也是破坏。用刀叉的人,连将食物送进嘴巴的最后一刻都在对其做凌迟。筷子则不同:它不是破坏,而是“和同”——既完成了传递的任务,又没做“穿刺”的酷刑。这不正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之处吗?西方人搞征服,中国人讲同化;西方是刚烈的“人定胜天”,中国是包容的“天人合一”。
筷子更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您想想,如果有一天大伙出去野餐,临时发现忘带刀叉,洋人全傻眼了。可咱“老中”在乎吗?随便折两根小树枝就解决了。
筷子何止是吃饭的工具,它还是“手的延伸”。最近有洋朋友来,我老婆炒了一盘小鱼干,那洋人不会用筷子,只见他用叉子在白瓷盘里左刺右刺,硬是叉不起来。后来,只得用刀往叉子上拨,刮得盘子吱吱叫,狼狈极了。反观老夫,要夹哪条夹哪条,连半颗豆豉都能轻轻松松入口,看得洋鬼子直喊非学着用筷子不可。
其实这年头会用筷子的洋人已经不少,甚至能骄其亲友,显示他有本事。我有个美军朋友说得妙,有一回他们不小心把个螺丝钉掉到机器缝里,洋人想尽办法都掏不出来,用夹子去夹,不是太宽就是太短。最后还是由“老中”出马:简单嘛!拿两根细细长长的筷子,一下子就把螺丝钉夹出来了。
(摘自《不疯魔,不成活》作家出版社)

